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後黃巢時代”科舉制度

  所以,科舉可以說是特殊文明、特殊環境下,一個針對性非常強的制度。連帶著這個時代,中原的整套人才培養和選拔體系,也都是如此。對於其他地方來說,也就只能看看,是真的不好學。

  像紫帳汗國這裡,世族本身反而是教育的中心之一。各家族的地位,很大程度就是來源於他們不斷培育人才,給軍隊和行政系統輸送官員。這其實也是沒辦法,因為這邊的教育實在太落後,哪怕當年最有文化的希臘人,都被連綿不斷的入侵和內戰打殘了。

  目前,這裡雖然也有內部的考核和選拔機制,比如在軍團內部進行定期考試,篩選文書能力合格的軍吏,作為提升和獎勵的參考標準。但這些也算不上科舉,和“後黃巢時代”的科舉制度,尤其相差甚遠。

  而另一個教育的中心,就是教會。

  作為歐洲本土最有效的教育體系,教會幾乎包攬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從鄉間神父教小孩識字、算術,到地方上的各類神學院,再到大都的教會大學,可以說從啟蒙到高等教育,都有教會的身影。至於歐洲其他地方,教會教育的比重只會更大。

  可以說,這套體系就是當今歐洲最合適的了。所以,教會才會這麼關心人才不足的問題——因為提供合格人員,也有他們的一份責任。

  羅斯地區更加落後,這些教區不但要承擔宗教任務,也得幫忙承擔一部分管理職責。郭康估計,很長的時間裡,這些地方都會以教會為主導。因為世俗教育實在是個奢侈品,短期內怕是沒指望了。

  當然,按紫帳汗國的理念,是否世俗其實也無所謂。

  這裡其實有個概念的理解問題。

  郭康那個時代,人們印象中的“世俗化”,是法國人提出的概念。而這個詞的法語意思,是“平信徒”。

  教會把當時的信徒分為三種:平信徒,也就是普通的信教者;會士,也就是修士和修女;神職,也就是神父、主教之類有正式職務的人。所以,世俗化的含義,其實是“平信徒化”,也就是和教會爭奪權力,從而將教會把持的教育、思想等領域,奪回到由平信徒組成的世俗政府控制下。

  這個概念,並不是“去基督教”,而只是“去教會”。因為當時的歐洲人也想不出離開基督教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