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後黃巢時代”科舉制度


  對於這個問題,眾人都表示了重視。

  在這個時代,人手不足是普遍現象,否則各國也沒必要在分封制下徘徊這麼多年了。尤其紫帳汗國所在的東歐,情況更加嚴重。

  當初,朱文奎曾經問郭康,紫帳選拔管理人員時,為什麼不組織統一考試。郭康當時就告訴他,就現在,以這裡的情況,根本沒有開科舉的必要。

  郭康認為,科舉的前提之一,是讀書人夠多,所以需要通過相對公平的方式進行選拔。而這邊,根本沒有這個條件。

  中原的教育,在其他古代文明看來,是個相當嚇人的體系。在竹簡時代,就能通過教育,把貴族的邊界不斷向下層擴展,導致了“士”的擴散。

  到使用紙張的年代,情況就更加明顯。教育的普及,已經明顯是一件無法阻止的事情——不僅貴族時代一去不復返,士族門閥維持的時間也不長。

  實際上,後人就有認為,門閥政治僅僅存在於東晉。在其他時代和政權下,世家大族僅能保有一定的影響力。到後來,很多世家乾脆是依靠軍功來維持。而等到印刷術也出現之後,連這種脆弱的狀態也沒法存在了。

  而科舉的出現和完善,是這種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至於為什麼它從宋朝開始,快速發展完善,黃巢的故事,就堪稱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由於一直考不上,黃巢憤恨於門閥把持考場,最終率眾造反,打下長安,大肆屠殺那裡的門閥世族。時人感慨“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個群體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科舉考試的目標,其實並不完全是要選拔最優秀的人才——這種方式,確實可以篩選出合格的人,但它在篩選奇才異人方面,顯然不怎麼擅長。

  而另一方面,科舉更注重的是公平性,或者說,至少要讓絕大部分讀書人感到公平。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抑制“黃巢們”的出現。為此,哪怕犧牲一些靈活性和效率也在所不惜。因為官府其實也不需要這麼多奇才。對於朝廷來說,大量合格人員組成的穩定結構,才是最優的選擇,遠比冒險要強得多。

  至於頂尖的管理人才,因為中原特有的極度人才過剩,和完善成熟的官僚制度,基本可以保證,能爬到頂層的都不會是庸人資質。這個任務,就不需要科舉來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