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293章 江南的人口和土地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 

 此時的吳越國百姓,是這個時期幸福感最強的,對君主的認同感也是最高的。 

 但是,與大多數封建王朝一樣,這樣的幸福感只屬於文武官員及其家屬、軍隊、官吏以及手工業者,還有從北方遷移過來的富豪、致士的官員、文人等。 

 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依然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因為,土地,永遠是百姓的傷痛! 

 土地兼併的出現,與唐朝時實行的兩稅制有著直接的關係。 

 其一,兩稅制就是政府要用多少錢,就向百姓徵收多少。 

 但由於支出上沒有準則,一旦財政拮据則以任意加徵解決,反而造成了橫徵暴斂。 

 其二,由於稅率並非由中央統一規定,而是由地方根據稅收配額制訂,往往造成人口越稠密的地區,人均稅率就越低。 

 這樣一來,其他地方的百姓紛紛遷入這一低稅率地區,這種遷徙又反過來進一步增加了各地人口密度的差異和稅率差異,形成惡性循環。 

 兩稅制開啟了中國傳統社會賦稅制度的下半段,從此以後的中國政府,就只能將這一制度修修補補繼續使用,而再不能有大的變革。 

 所以,兩稅制導致了江南人口暴漲,但土地的分配極為不公。 

 有一種情況導致了農民失去土地。 

 此時的江南,與世界各國的商業貿易非常興盛,主要的貿易商品是絲綢、茶葉、瓷器。 

 而這三種商品中,絲綢和茶葉必須依賴大量的土地支持。 

 因為這個原因,成片成片的茶山被茶商兼併、佔據,導致原本土地的主人反而成為土地的附庸,變成了出賣勞力給茶商的僱工。 

 同樣,桑樹的大量種植,也佔用了農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