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憤怒的獅子 作品

第235章 民族英雄錄第二部(八)

 李光弼足智多謀,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

 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名將。

 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上元二年,因宦官牽制再攻洛陽無功。改以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出鎮臨淮,震懾諸將。

 寶應元年,又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以功進封臨淮郡王。

 安史之亂平定後,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

 因此愧恨成疾,最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獲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

 世稱“李臨淮,李武穆”。著有兵書《將律》,《統軍靈轄秘策》及《李臨淮武記》,今已佚。全唐文,錄有其文。”

 天幕講述完李光弼生平,暫時停頓。好讓萬界古人能緩一緩,思考思考。

 天幕約一刻鐘,再次響起聲音:“盤點下一位人物,此人說他名相,又有些汙點。

 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以字行。唐高宗咸亨四年,年僅十八歲的郭元振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通泉縣縣尉。

 在任內郭元振常做些違法之事,甚至鑄造私錢,掠賣人口,百姓對他非常厭惡並深以為苦。

 至少到長壽二年為止,郭元振還在通泉縣任上。

 後來武周皇帝武則天得知此事,將郭元振召入京城,準備將他治罪。

 卻在與他交談之後,發現他才華橫溢,便索要他的文章。

 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寶劍篇】呈上,武則天大加讚賞。讓學士李嶠等人進行傳閱,並任命他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後又進封奉宸監丞。

 郭元振出身太原郭氏,十六歲為太學生。唐萬歲通天元年,夷夏畏慕出使吐蕃。

 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神龍年間,歷左驍衛將軍兼檢校安西大都護,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景雲二年,進同中書門下三品,遷兵部尚書後,轉吏部尚書。

 先天元年,為朔方軍大總管,築豐安定遠城。

 翌年六月,以兵部尚書復同中書門下三品,七月,助唐玄宗誅太平公主,封代國公。

 任涼州都督五年間,涼州城連年豐收,軍隊屯田所得糧可支用數十年。

 民間生產恢復也很快,糧食價格陡然降低,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出現了【牛羊被野,路不拾遺】的局面。

 一直對涼州城虎視眈眈的突厥,吐蕃二族得知郭元振的政績也敬畏他的神威,數年不敢進犯。

 郭元振著有《論去鎮疏》,《離間欽陵疏》,《論闕啜忠節疏》等。

 頗具見解,另有《(定遠安邊策》三卷,已佚。

 郭元振身為名將,守邊多年,但與眾不同的是很少出兵作戰。

 所以也無顯赫武功,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善於經營,安撫。故能使唐朝與邊疆各族能相安自守。

 同時他還拓展了疆域,鞏固了邊防,武緯文經。

 同時他以誠信對待邊疆少數民族,因而深得他們的愛戴,能化干戈為玉帛。

 不戰而屈突厥,吐蕃之兵。對保持邊疆穩定,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元振這匹千里馬,因武則天這位伯樂而登上屬於他的舞臺,但又因功高震主險些死在唐玄宗李隆基手上。

 或許我們曾感嘆盛世大唐,卻不知李隆基是雙重性格與猜忌心很重的人。

 郭元振只是權力與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晚年憂悶而死便是明證。”

 天幕講完,萬界沉寂,與往日不同,郭元振的解說很難給出答案,萬界古人皆明白天幕之言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