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807章 洛顯之,三日三遷!

 但洛顯之不一樣,他喜歡鬥人。

 蕭衍沒想這麼多,他只是沉思了一下,然後緩緩說道:“靈秀,但是朕看如今的列國君主,沒有特別昏庸的,漢國皇帝劉諶朕是見過的,是個英主,魏國的那個皇帝,魏國人說他像魏武帝,這種皇帝反間計恐怕不是那麼好用的。”

 洛有之差點就脫口而出,謝安有能力也算是忠誠,你不是也因為不信任他而閒置。

 但他強行剋制住,而後緩緩道:“陛下還記得史書上曾經提過的先漢時期的靖難之役嗎?

 在靖難之役結束後,天下出現了靖難功臣和漢孝宣皇帝。

 靖難功臣證明了自己對大漢的忠誠。

 漢孝宣皇帝證明了自己是古之聖王一樣的天子。

 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漢孝宣皇帝給予了這些靖難功臣一切東西,榮華富貴以及世襲罔替,但最關鍵的東西沒有。

 漢孝宣皇帝尚且如此,又有誰能例外呢?

 魏國皇帝曹髦像魏武帝?

 若是他真的像魏武帝那事情就簡單了,魏武帝的多疑可是世人皆知。

 誰能忘記呢?

 在那個雪夜,荀令君自殺,那可是陪著他一路走來的最大功臣,最後落得那麼一個結局。

 魏國政壇幾經變幻,曹髦真的能信任那些臣子嗎?”

 一樁樁一件件舉例和分析,讓蕭衍眼中的光愈發明亮起來,他在殿中踱步,而後振奮的和洛顯之道:“靈秀,你真是個大才啊,這些事,朕如何就想不到呢?”

 洛顯之微微笑道:“陛下乃是皇帝,是君王,漢高祖治理國家不如蕭何,奇謀不如張良,領兵打仗不如淮陰武穆侯,全能不如英文獻侯,但成為皇帝的卻是他,陛下幾番徵召將臣從姑蘇召來建業,這就是陛下所擅長的啊,且陛下領兵之能,遠勝過臣。”

 蕭衍聽著這番話就只覺非常的舒服,這種話,洛有之就很少說,通常洛有之見到他就是講收了多少稅,花了多少錢,然後能供給多少糧草。

 蕭衍又興致勃勃的問道:“靈秀,可還有其他的良策嗎?朕發現你思路別具一格,若有其他之言,當多與朕說一番。”

 洛顯之略一沉吟,心中有些糾結要不要說,但最後還是下定決心道:“陛下,臣的確有一些話想要說,是關乎我大梁一統天下之事的,若是能做到,這天下就定然屬於我大梁。”

 ?

 洛顯之這番誇口讓蕭衍直接震驚了,自古以來誰敢這麼說,定然統一天下?

 他立刻坐到洛顯之對面急聲問道:“靈秀,快說,什麼辦法能定然統一天下?”

 洛顯之抬眼望向殿中的屋頂,緩緩問道:“陛下,您認為一個王朝和國家會因為什麼而滅亡呢?”

 蕭衍沒想到洛顯之一開口就是這麼龐大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洛有之曾經也問過他,而且給出了答案,“曾經你的父親也問過朕這個問題,最終得出的答案是因為百姓沒有安身立命的土地,最終交不起賦稅,遭受了太多的徭役和兵役,最後這些人就會造反,然後國家就會更加收不上稅,沒有錢,就沒有一切,最終滅亡。”

 洛顯之點點頭,這番話一聽就是自己那個擅長治國理政的父親所說的,大多數的丞相,在任上的主要作用就是讓國家的財政和用人制度,正確起來。

 能達到的就是古代名相,達不到的就是廢物點心。

 但洛顯之有自己的看法。

 他緩緩道:“陛下,臣的看法和父親大致相同,但臣想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東西總是在王朝末年的時候出現呢?

 因為朝政敗壞,因為朝綱廢弛,先漢和後漢都是如此。

 創業的先輩總是篳路藍縷,二代尚且還知道辛苦,但是三代就已經開始驕縱,先漢的靖難功臣,忠誠的確是忠誠,但能力,也只有呂氏和韓氏等少數幾家還堪大任。

 皇族子弟就更不必多說,各個聲色犬馬,在節儉的風氣過去後,整個帝國王朝都陷入了追求浮華中,他們追求更華美的服飾,追求一切大而美的東西,一頓飯就能花掉一個普通百姓一生的積蓄。

 天下有多少東西能夠供得起這麼多人的享受呢?

 臣想說。

 現在的列國,大多數都走到了這一步,魏國和漢國已經建國數十年,魏國換了五代君王,漢國換了三代君王,燕國兩代君王,但燕國的歷史要從燕氏主政的時候開始算,除了換皇帝,燕國沒有任何的變化,那也是五代君王。 五代君王啊,縱然是邦周,也到了出周厲王的時候了,先漢出了漢戾帝,這已經是個相當危險的時期了。”

 蕭衍臉色有些不太好看了,他輕聲問道:“靈秀,你獨獨不提我大梁,是不是我大梁,也是如此,一定是如此,慕容氏代燕氏,我蕭氏代楚氏,是一樣的道理。”

 根本就不用洛顯之說話,蕭衍當然知道江左的風氣,這裡身處南國,本就有浮華之氣,蕭衍他自己也是個愛享受的,更不用說其他人,上行下效,當然奢靡。

 在洛顯之看來,這就是亡國之兆。

 蕭衍有些好奇的問道:“靈秀,為何你的父親從來不曾和朕說這些呢?”

 洛顯之沉吟道:“可能是父親不曾關注這方面,他有自己的執政思路,江左浮華能讓他更多的從士族手中掠取錢財,供給國用,而且父親一直支持陛下北伐,大概也是注意到這方面,要速戰速決。”

 “速戰速決?”

 蕭衍更是好奇,但如今回憶一番,貌似真的如此,洛有之在執政時,對於北伐有種迫切,基本上在不傷害梁國基本盤的情況下,竭盡全力的支持自己北伐,不斷的北伐,這和大多數文臣是不同的。

 洛顯之點點頭凝重道:“正是由於臣剛才所說,這世上沒有不腐化墮落的王朝國家,如果不能在英主在位期間完成足夠的功業,那未來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我們不能在國家大政難行之前完成大業,未來就更難以執行了,陛下,臣聽北方回來的人說,有官員在軍糧中,中飽私囊,導致我軍敗績,您想過沒有,如果日後這種官員越來越多的時候,那該怎麼辦?

 在先漢末年的時候,山東的義軍為什麼會勢如破竹的攻下山東,那些官員上下其手,導致山東戰備不利,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我大梁,雖然不願意承認,但即便是經過父親十八年的整治,還是沒有抑制住這種傾向,父親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壓制士族權力上,精力有限,其他方面只能忽視了。

 陛下。

 臣想,在臣的父親執政的時候,一定和您說過。

 士族對國家的傷害當然是很大的,他們隱匿人口,導致我大梁不能全力出手北伐,所以他要全力打壓士族,

 但臣想要說,這世上並沒有完全沒用的階層,包括士族。

 士族自然有積極的意義在,比如樹立起一種標杆,這些人對名聲的追求,是陛下可以利用他們的工具。

 而且大多數的士族因為追求名聲,在很多方面都會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種‘富貴的傲慢’和‘富貴的善良’。

 臣記得在臣的族中典籍裡面,先漢百姓說過一句相當經典的話,叫做‘如果我擁有他的財富和地位,我會比他還要善良’。

 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這些傳承時間久的士族階層,只做大奸大惡之事,普通的小惡,一般是不做的,不是他們更善良,而是不值得,利益和付出不成正比。

 寒門則不是如此,他們還處於原始積累的階段,日後他們也會成為這些傳承久遠的貴族,成為體面人,但在原始積累階段,他們的手段就不得不粗糙一些,而這些粗糙,通常會直接傷害到最底層的百姓。

 底層百姓最恨的永遠不是那些把持著國家的門閥士族,而是他們在村裡以及鄉中能夠接觸到的胥吏,正如兩漢時期,死的大多數官吏,都是直接面對百姓的,那些高官通常是遊歷在世間的百家子弟以及我洛氏子弟所殺。”

 蕭衍皺眉道:“靈秀,你的意思是,放鬆對士族的壓制,轉而去壓制寒門?”

 洛顯之立刻搖頭道:“放鬆對士族的壓制,那是亡國之道,就算是江左不亡,大梁也會被這些人直接改朝換代,壓制士族是我大梁國策,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放鬆。

 臣的意思是,士族和寒門一起壓制,包括基層的胥吏,都要殘酷的對待他們,要用遠比父親執政時的手段來整治這些人,該殺的殺,該貶的貶,該流的流,只要處理的人足夠多,我大梁的吏治就能清平,我大梁的國勢就能堅持。

 這是一個比爛的世界。

 秦國有無數的問題,國中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在最後劉邦攻入關中後,赳赳老秦,喜迎沛公,山東諸國都有復國的人,只有秦國沒有,老秦人歡天喜地的改朝換代,但最後卻是山東諸國滅亡。

 唯一的原因就是山東諸國的上層和貴族階層實在是太爛了,但凡齊國有幾代英主,以齊國的底蘊和國策,也不至於最後讓秦國得到天下。

 我大梁想要得到天下,就要做到比另外幾個國家好,在他們爛下去的時候,我們只要能堅持住政治清明,最後的勝利就一定是我們的。”

 蕭衍人已經有些懵了,今天洛顯之給他講的東西,是他之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在史書上,所有的賢臣和皇帝說的都是什麼?

 陛下只要修持德行,任用賢臣,天下自然就會大治,陛下得到了天命,當然能夠得到天下。

 陛下只要講究仁義,自然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投效。

 這就是儒家聖人孟子所說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幾乎都是此類,就連他最信重的洛有之,也是這麼說的,讓他好好選擇人才,任用人才,治理國家,自然就能夠得到一切。

 自古以來的王道都如此。

 但現在洛顯之所講的,聽起來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