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六十八章三個“臭皮匠”

  但即便是這樣,大宋的救災政策中有許多都還是首創,是前朝前代所沒有的,究其原因,這個時代相較前朝已經發達的太多,思想上的進步也是毋庸置疑的。

  葉安感慨於大宋的創新精神,但還是看不起范仲淹的救災策略,救災是多方面的,無論是經濟上的調節,還是會制度上的完善都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即以工代賑,在救災的同時促進發展。

  吳遵路便是開了一個好頭,他在通州應對災情的策略豐富有效,最是值得推廣,當然葉安也參雜了些私心在其中。

  在大宋對什麼進行改革都是較為困難的,唯獨對救災策略進行改革並不困難,因為在士大夫眼中,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便是風險與收益共存,辦砸了的的風險太大,得不償失不值得去冒險賭上自己的名聲。

  這時候誰若是提出好的解決方案一定會被朝臣所同意,因為這一切與他們這些朝官並無干係,若是成功他們也少不了一個舉賢任能之名,若是失敗,那對不起只有你一個人背鍋。

  范仲淹當然能看出葉安想要在賑災這件事上大展拳腳,這對於他來說同樣是一件好事,吳遵路自不用說,他對江淮災情的關注早就開始,否則通州也不會成為這般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三個人都想做實事,只不過范仲淹想要安撫江淮災情,吳遵路想要讓朝廷負起通州身上的重擔,而葉安想要改革。

  不得不說這三個人湊在一起還真是互惠互利,意氣相投,他們共同的觀點很是一致,廢除大宋的所有苛捐雜稅。

  眼下的苛捐雜稅實在太過沉重,尤其是在災情嚴重時,大多數的百姓淪為災民的重要原因便是收入減少的同時無法支付繁瑣高昂的雜稅。

  大宋的夏秋兩稅已經是唐時的六七倍之多了,可即便如此,還有大量的苛捐雜稅需要交納,並且這些雜稅還都集中在底層百姓的身上。

  無論那個時代,底層百姓的數量永遠是最多的,基數最大的,即便是在發達的後世,依舊有著龐大的底層百姓,要看一個時代的好壞,只需看看這個時代的底層百姓生活便可知曉。

  從東京城到通州,范仲淹與葉安見識到了太多的底層百姓生活,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在這個受災情影響最小的通州,依舊出現了讓他們無法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