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六十八章三個“臭皮匠”


  所謂的主持賑災事物並非是走走看看,而安撫使也並非到哪遇到災情便掏錢,錢用完了便了事回朝。

  從一開始葉安便覺得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一個關乎經濟和民生的共同問題。

  范仲淹從一開始便準備採用最古老的辦法來救災,簡單來說就是一路向南視察下去,發現那裡受災嚴重,便在當地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給予朝廷撥款的方式來進行。

  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效率低,收益慢,但這在大宋的士大夫看來已經是最有效的辦法了,范仲淹的方案几乎得到了朝堂上下一致的讚賞。

  畢竟當地官員和百姓對范仲淹的到來都是感恩戴德的,同時也對朝廷,官家感恩戴德,當然這其中除了張謙等一眾貪官汙吏,以及那位發國難財的相公。

  好在張士遜為了自己的名聲,並沒有因為利東糧鋪的事情刁難葉安與范仲淹,對於他們派人寄來的賬冊也是諱莫如深,彷彿所有人都忘記了這件事,就連嫉惡如仇的范仲淹最後也選擇了妥協。

  這就是大宋就在的策略,如果不是范仲淹南下賑災,很有可能是將災民編入廂軍之中,朝廷再花錢養下這群毫無戰力的軍隊,以次簡單粗暴的完成救災。

  但不能否定的是,宋朝對災情是十分重視的,只不過手段並不多,策略還是相當簡單。

  所以相對來說,范仲淹的救災策略已經相當不錯,最少讓災民活下來的同時,能再度回到家鄉耕種土地,進行正常的生活。

  大宋的賑災方式毫無經濟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施粥,賑給,賑糶,這些措施都是朝廷無償救助給受災群眾的,救災食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

  施粥其實是最不現實的一種,受災百姓數量暫且不提,單單是施粥地點的傳播便需要一定時間。

  除此之外,宋朝一到災荒時節也會制定非常寬鬆的政策,朝廷會特地減輕應徵賦稅或者直接免除,甚至暫停夏秋兩稅。

  同時還會放鬆國家對經濟產品的壟斷,比如鹽,酒等重要產品,允許商人謀利,這樣一來便會間接的讓災民在災荒年代可以藉助朝廷政策得以謀生,但可惜的是以此壓榨勞力的行為也在這個特殊時期變得合法。

  這些所謂的救災良策在葉安看來都是落後原始的方式,只是簡單粗暴的用錢解決災民的問題,用寬鬆的政策給百姓解綁,並不能實質上進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