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八百五十九章格物之於儒學

  葉安笑了笑,欣慰的看向自己的學生:“看來官家已經注意到了,沒錯,有人覺得這是道統之爭,但事實上卻從未如此,儒學昌盛,格物之學才能欣欣向榮,格物之學在世上得以立足,儒學才能不斷的完善與發展,此乃相輔相成,非是你死我活。”

  趙禎連忙從座位上起身,一邊渡步一邊道:“那為何有人說“格物不容於儒家,兩學只存其一”呢?”

  葉安呵呵一笑:“因儒學的發展經過千年已經開始放緩腳步,官家可見這儒學不過還是停留在唐時的風格之上,吸收的也是“佛老”兩家,太過狹隘!”

  趙禎的儒學並不弱,至少比後世許多儒學大家的見識要長遠的多,因為他站在了帝王的高度看待儒學,又從宋代大儒那裡得到了直接的教導,但葉安站在歷史的角度的這句話卻讓他豁然開朗。

  谷愈</span>“國朝之儒學確實許久未曾精進,還是以唐時遺風為儒學要旨,唯有新學崛起,才能使其再度精進?!”

  葉安點頭道:“官家說的沒錯,舊時的儒學已經逐漸勢弱,新學崛起以是必然,國朝如今文風開放,文氣大盛,儒學也逐漸萌發新生,而臣以為相對於追求儒學中的禮法極致,不如推行格物,唯有格物發展才能給儒學帶來新生,又能給國朝帶來好處!有人說儒學是匠人之學,臣不敢苟同,唯有那些真正的優秀之才,儒學大家才能做到格物而知至,從中發現格物之美,格物之妙,也能用之惠澤天下百姓,大宋江山!這樣的人難道僅僅是個匠人?恐怕並非如此!臣以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儒學大家!”

  葉安的話說的趙禎熱血磅礴,沒錯啊!儒學就是需要格物之學的推動才能繼續發展,單單是對禮法以及仁性的琢磨已經到了儒學的瓶頸,再怎麼繼續下去也只會更加極致的去追求禮法,規範人性罷了,但如此一來對國朝還有什麼作用?對自己這個君王還有什麼作用?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在臣看來已經足用,無需再過分苛刻的要求禮法嚴明瞭,臣試問官家:一人殺養母,他的兒子是該告發他還是該包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