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335章 335完蛋他是真以為誰都能做到

“嗯,儘管說。”

 

朱元璋倒是一點都不在意。

 

要是在稅收這方面上沒有什麼問題,那才是最大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流轉,興許有人從窮變富,有人從富變窮。

 

可是徵稅上的冊子是長期不變的,咱大明十年都沒有變過了,很難徹底貫徹陛下貧富分等級交稅的原則。”

 

朱元璋抓牌的手為之一頓,是這個道理。

 

可若是每年都要統計一次,豈不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

 

但不去如實統計,反倒會搞得有些人放棄田地直接逃走,當了流民。

 

“此事倒是應該好好議一議。”

 

朱元璋把牌放進自己的牌堆裡,短時間沒有想出一個詳細的解決辦法。

 

王布犁默默整理著自己的牌面,兩稅法的制度也不是不好,只不過容易造成大量的土地兼併的事情。

 

到時候貧民手裡沒有田地,淪為流民或者佃戶,沒法給朝廷交稅。

 

而富豪們又有許多避稅的手段,大明更收不到什麼稅了。

 

但是要用什麼來代替兩稅法,王布犁一丁點思路都沒有。

 

最終還得是在執行人身上。

 

明清的兩稅法很成熟,只不過財政持續收入低迷。

 

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的核心,是在搞清每家每戶土地數量的基礎上,將國家的各種賦役合併攤入田畝中,計畝徵銀。

 

這樣的制度,執行者仍是大明大大小小的官吏。

 

可在當時掌握土地的,大多就是這些官吏或者受他們庇護的人。

 

這些人利用制度內或制度外的特權,逃避賦稅,轉嫁負擔,想方設法破壞土地賬冊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因此,運行財政制度的大小官吏,也是逃避賦稅的主要力量。

 

或者乾脆說,大明的正式田賦不能應收盡收。

 

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怠惰,不願意及時更新信息。

 

張居正在短期內運用嚴刑峻法,犧牲他們的利益或者強制這些官吏行動起來,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賦稅狀況,但這樣的財政制度並不具備長期良性運轉的條件。

 

再加上明代制度下,非正式財政體系已積重難返,大明以農業經濟中的田賦為主體使得正式收入數量始終有限,最終讓財政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

 

張居正改革很不容易,缺少法理和組織基礎;沒法通過頂層的設計來獲得推進的力量;只能在大明既有的制度安排和利益格局內進行存量的調整。

 

人亡政息,絲毫都不意外。

 

王布犁對於財政方面也不是很瞭解,就是當韭菜的份,故而也沒言語。

 

總之稅地的優點在於負擔公平,繳納多少田賦跟土地面積直接掛鉤,合法性也強。

 

缺點是丈量技術複雜、賬冊管理困難。

 

誰都願意自己少交稅,沒有人願意割自己的肉。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肯讓利。

 

朱元璋打出一張牌問道:“有人說國家獲取鹽利視為橫徵暴斂,朕不覺得鹽價高啊!”

 

食鹽作為一種商品,有其特殊性。

 

一是消費彈性低,每個人消費食鹽的數量幾乎相同。

 

不會因為富裕而多吃鹽,也不會因為窮就不吃鹽,只要還能買得起,哪怕漲價也不會降低太多消費量。

 

二是管理成本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鹽場,也不是所有的鹽都能食用,因此只要控制住鹽場就能有效地徵收管理。

 

王布犁也沒覺得老朱的在鹽利上獲取多少,目前而言還是適合大明的。

 

畢竟往邊關運糧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回陛下,如今貧民也能吃得起鹽,價格算不得高。”

 

胡惟庸微微回了一句,表示贊同。

 

朱標也是點頭,如今大明的鹽價可是比元朝要低了許多。

 

而且因為他爹的開中法,不少人都有獲得食鹽的渠道,只要你肯往邊關運糧食。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發現有些商人為了減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消耗巨大,已經開始在邊地僱傭勞動力開墾田地,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於更多地獲利。

 

“布犁,你說咱這開中法有什麼漏洞?”

 

“特權。”王布犁打出一張牌看也沒看朱元璋。

 

“什麼意思?”朱標倒是率先發問。

 

“自古以來鹽利就是千年帝國的救命錢。”王布犁依舊是舉例:“漢代桑弘羊在鹽業方面,主要通過國家專營制來獲取壟斷利潤。

 

但鹽業專營帶來的是鹽業效率上的嚴重損失,比如食鹽的品質差、鹽價高,嚴重影響百姓的生活;

 

同時,參與鹽業專營的大小官吏卻獲取了鉅額財富,而國家獲利其實並不多。

 

在南北朝直至隋唐初期,國家長時間實行食鹽的民間經營,不對其徵稅或者徵稅不多。

 

在安史之亂後,財政極度緊張,有時甚至連皇室都吃不上飯。

 

於是大臣第五琦在唐至德三年恢復了桑弘羊實行的鹽業專營制度,只不過將生產的環節從桑弘羊的官制改為民制。

 

第五琦的鹽法,存在著與桑弘羊時期同樣的缺陷。

 

於是劉晏在唐代宗寶應元年整頓鹽法,將國家專營制改為許可制,實行民制、官收、商運、商銷,取消了官運和官銷兩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