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334章 334誰說國富就不能亡國的

王布犁瞥了朱標手裡的銀子,心裡就十分的不得勁。

 

這小子最近總是有意無意的提及倭國的銀子,做什麼?

 

王布犁更是加重了心中的疑慮,這件事他只給朱棣說過,旁人根本就不清楚。

 

難不成老四他夜裡說夢話了?

 

老朱派人監視自己兒子,屬實是沒必要吧?

 

王布犁不得不懷疑朱標的行為,屢次三番的提起倭國以及銀子這兩個點。

 

朱棣愣了一下,他覺得是有些巧合。

 

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夫人徐妙雲以及王布犁,都不可能把這件事給洩露出去。

 

所以朱棣下意識的接過朱標手裡的銀子看了看:

 

“大哥,有什麼不同嗎?”

 

“成色不好。”

 

朱標搖了搖頭,又繼續搓著麻將:“所以爹才沒有把這批銀子給作為賞賜發出去。”

 

胡惟庸聽話聽音。

 

總覺得太子說的不是銀子的事情。

 

倭國那措爾小國,能有什麼銀子啊?

 

自古以來用的都是我中國的銅錢。

 

他們全都是靠著搶,從百姓手裡搶去的銀子,也不會是什麼好成色。

 

“哎,不談這個。”

 

朱元璋漫不經心的打量了一下王布犁,見他絲毫沒有想要談論的意思,也不強行插話。

 

“老四說大明缺牛,就去西北打一打。”朱標悠悠的嘆了口氣:“可是大明缺銀子,又能去周遭哪裡打一打呢?”

 

王布犁快速的碼牌,隨口道:“那誰知道大明周遭哪裡有銀礦?”

 

朱標沒想到王布犁直接反問出來。

 

稍微一愣,沒接過去話茬。

 

“駙馬說的在理。”倒是徐達接了一句:“要是真發現了,消息早就該傳出來了。”

 

朱棣默默碼牌,他剛才想說話。

 

結果被王布犁先開口了,也就收好銀子。

 

“老四,你方才想要說什麼?”朱元璋看著兒子開口又閉上的模樣。

 

“我?”朱棣對於他爹的提問只是小聲道:

 

“父皇,咱沒定打多大的啊。”

 

“哈哈哈。”

 

朱元璋大笑起來,自己總是看著沒打過,倒是忘了。

 

他總覺得老四是知道一點東西,但又不是完全知道。

 

朱棣也沒有攤牌,他雖然心裡覺得王布犁能進入仙境吃獨食不夠意思,但總歸不是外人。

 

既然他沒選擇跟父皇說,那就有一定的道理。

 

萬一王布犁也只是聽聞,並不確定,到時候大明花費那麼多人力物力去打下倭國,什麼銀礦都沒有發現,豈不是白歡喜一場?

 

“其實有錢有糧有人,也會亡國。”

 

王布犁抓牌的時候提了一嘴,當即引起了眾人的興趣。

 

“哪個王朝會如此?”朱元璋微微挑眉:“難不成是大漢嗎?”

 

“不可能!”

 

“我覺得駙馬之言,是無根之萍。”

 

“嗯,沒聽說過。”

 

“當然是隋朝啊。”王布犁對於周遭人的反駁打量著自己手裡的牌:

 

“我記得元朝的一個學者寫過什麼書,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哦?”

 

朱元璋根本就沒想過這個二世而亡的隋朝。

 

那楊廣生活荒淫、好大喜功,根本就不是什麼帝皇學習的好榜樣。

 

對於元朝的一些書籍,在座的都沒怎麼看過。

 

“隋富首先體現在人口增長上,這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最好指標。”

 

在隋文帝期間,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千分之十二2020年中國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三。

 

王布犁這話倒是讓眾人都贊同,如果一個王朝人口不增長,那一定是出了極大的問題。

 

老百姓只有安居樂業,生下來的孩子才能儘可能的安全長大。

 

沒有什麼戰亂、瘟疫,以及高賦稅之類的,能把人養活。

 

“其次,隋富還表現在財政庫藏皆滿。

 

在當時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大糧倉,比如西京的太倉,東都的含嘉倉、洛口倉等。

 

大倉庫儲藏米粟有千萬石,小一點的倉庫也有幾百萬石。

 

當時的執政大臣估計,光靠倉庫裡儲藏的這些糧食,全國人就能吃五六十年。”

 

朱元璋來了興趣,這正是他所期望的。

 

若是他的大明也能有這麼多的大糧倉,那還怕個屁啊!

 

可惜一個都沒有。

 

“你說,隋朝為什麼這麼富啊?”

 

朱元璋也搞不明白,隋朝如此富裕的點在哪裡?

 

“陛下所問與隋文帝所問一個樣。”王布犁摸牌插進牌堆裡:“他說,我好像收的錢糧並不多,用的錢糧也不少,怎麼還這麼有錢糧呢”

 

朱棣哈哈大笑幾聲。

 

他覺得隋文帝說這話可太會裝逼了。

 

這個詞他是從王布犁那裡學來的。

 

倒是朱標不明白王布犁為什麼會把他的話題給牽扯到八杆子遠去了。

 

“隋文帝是聖明之君,奈何沒有選好接班人。”胡惟庸也是點評了一句。

 

王布犁打出一張牌去又伸出手比耶道:“大致來說,隋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哪兩方面?”朱元璋追問了一句。

 

“一是自南北朝以來國家打擊了士族豪強的勢力,以至於國家能有效地控制土地與人口,能夠對廣土眾民徵稅,改變了過去國弊家豐的局面;

 

二是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能夠有效地將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