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八一章 技術轉移

“齊國富庶,人皆所知。聽說,他們漢洲本土到處都是金山銀海,國中百姓隨便撿拾,每個人都住華宅,穿綢緞,吃山珍,像天堂一般。想不到,他們還能搗鼓出先進的紡紗織布手段,與咱們松江棉布競爭奪利。”

“齊國富庶不假,但也不至於國內到處都遍佈金山銀海,讓百姓隨意撿拾的地步。”丁寅臣聽了,不由啞然,“要不然,這齊國人幹嘛還要辛苦來我大明收購棉花?不若直接拿著海量金銀,前來採買我大明所產棉布,豈不是更為輕鬆。”鹸

“可是,很多人都在傳言,齊國盛產金銀。若不然,他們怎麼能在短短四十年裡,便這般強盛富裕?你瞧瞧這些年棉花價格的連連攀升,全都是齊國不斷地哄抬價格並且還不限數量收購造成的。”

“訛以傳訛,僅同兒戲!”丁寅臣斥道:“這個世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所謂的遍地金山銀海。即使有,那也是皇家或者官府所控。你莫以為,一介平民就想不勞而獲,驟然暴富?既如此,你為何不隨著那些無地流民、破落匠人登上那齊國移民大船,去往漢洲大陸?”

“我倒是想去漢洲來著,可家中父母年邁,不能遠行,只能這般而已。”那名夥計不無遺憾地說道。

“恬躁!下去收拾一下行裝,明日隨我前往北亭鄉,收購鄉人所產棉花。”

--------------------

10月12日,華亭縣,朱涇鎮。

朱涇鎮早在蒙元時期,便已逐步興起,至廣德年間,逐漸成為一個人口過萬的大鎮,其主要經濟支柱就是棉紡織業。鹸

朱涇鎮四鄉盛產棉花,農家精於紡織,所產標布質地精細,優於遠近聞名的尤墩布。故而,國內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本地牙行奉之如王侯。

朱涇鎮有大小棉布牙行六十餘家,鎮上棉布交易規模甚巨。這些布行財大氣粗,還兼營染坊、踹坊,加工棉布,營業之資極為可觀,由此帶動了各行業的繁榮,使得該鎮成為華亭縣最為富庶的工商業中心,“商船鱗鱗,群倡雜處其間”。

整個朱涇鎮雖然棉紡織業發展繁盛,產出量極大,但生產主體卻以“土人專業紡織”為主,即農家紡織專業戶。

這些專事紡織的農戶,將紡紗織布當做自家的主業,其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亦皆賴於此。該地萬餘農人,以棉織布,以布易銀,以銀糶米,與大明其他地方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截然不同。

專業紡織之家雖然辛苦,也不如絲織業的“力少而利倍”,但畢竟“農氓之困籍以稍濟”,較傳統農耕而言,收益卻是要高出一籌。這使得朱涇鎮萬餘農人,多恃布為生,“竭一日之力,贍八口而有餘”。

鑑於這種分散而凌亂的生產模式,一些頗有見地的布行商人未嘗沒有生出改要變的想法,將其規模化、集約化。但大明曆經數十年戰亂,各項器物營造,皆不能濟,以至於無法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生產成本,只能任由此種小而散的生產方式繼續存在。

不過,現在隨著明齊兩國經濟和貿易之間的頻繁往來,齊國據有一系列遠超大明的先進紡織技術,已為眾多大明布商所知。這讓一些“有識之士”萌發了引進齊國技術,擴大棉紡織業生產規模的想法。鹸

“徐大掌櫃,久仰久仰!”

“沈記”布行的東家沈雲良看著面前一頭短髮,上身穿對襟短裳,下身著青色長褲,一副典型齊國人模樣的徐衛平,心中稍感幾分怪異,但在牙商隋錦山一番介紹後,還是上前緊走幾步,熱情地將眾人一起迎入酒樓。

據說,這位徐掌櫃,乃是齊國江南商社中職級很高的一名大掌櫃,主持著蘇松常三府的貿易事務,每年經手的銀錢達四五十萬兩,在江南無數的棉花牙行(牙人)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當然,作為布行的大東家,自然不是借這次會面,要與這名齊國江南商社的徐掌櫃商討如何控制棉花收購價格的敏感事務。

“臨來之前,隋兄向我提及了沈掌櫃的需求。”酒過三巡後,徐衛平直入主題,“要是依我齊國十年前的出口管制措施,沈掌櫃所求的水力紡織機械,那是斷然不會從我齊國流出的。不過,近日,齊明兩國簽署了《友好互助盟約》後,我認為那些限制措施,或許會予以稍稍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