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八一章 技術轉移

“哦!”沈雲良臉上一喜,熱切地看著徐衛平,“如徐掌櫃所言,你們齊國那種生產效率極高的系列紡織機械皆能出口,售於我大明商人?”

“不錯。”徐衛平點點頭,說道:“從我齊國本土傳來消息,兩年前,我齊國工商部便對部分機械產品放鬆了管制,可出口至衛國、呂宋、雲州等齊國藩屬及友好地方國家勢力。你們大明與我齊國向來交好,且又簽訂盟約,理應屬於出口特許地區。”鹸

隨著齊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蒸汽機技術的完善,國內工廠的生產設備也開始進行第二輪大規模的升級換代,將全面過渡到效率更高、條件制約因素更少的蒸汽時代,而那些眾多水力和風力驅動的工業設備自然不能這麼白白丟棄。

為此,齊國工部和工商部便根據工業設備的不同規格和技術先進程度,開始逐步將其轉賣至衛國、呂宋、順國,以及雲州此舉,不僅可以扶持這些齊國藩屬的基礎工業發展水平,還能順帶將國內淘汰下來的工業設備傾銷出去,完成工廠設備的升級換代。

大明的統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巨大市場。這樣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且具有完整購買力的市場對,於初步工業化的齊國而言簡直就是最重要的催化劑。雖然大明受齊國的影響,開始重建市舶司,構築自己的海關,使得齊國的商品短時間內不能一湧而入,但作為工業國對農業國的影響,根本不是一個海關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基於封建農業國的控制力)。

不過呢,按理說,一些先進的紡織技術和設備是不應該售賣給大明這種本身就據有棉紡優勢的國家,以免提升其競爭力,威脅齊國的紡織品市場。

當然,人家就算沒有先進技術和設備,憑藉其低廉的人工成本,也讓齊國的棉紡織品無法擠進大明的市場。

但是,放鬆部分先進技術和設備出口至大明的貿易禁令,卻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首肯。他曾向內閣建言,以齊國目前以及未來若干年的棉紡織發展趨勢來看,在壟斷了南洋、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非洲東海岸)以及奧斯曼等國家地區後,根本無法再將大明和日本的市場全部吃下。

既然如此,何若讓與大明。另外,以江南之地,遍及棉花,稻糧栽種不及耕地十之一二,數千萬人口所需糧食,皆由外地糶入。而齊國在掌控了廣南、安南(鄭氏)、占城、柬埔寨和暹羅的稻米貿易壟斷權後,通過極為優勢的海運方式,幾乎間接控制了江南的糧食供應,賺取的貿易利潤,未必少於棉紡織產品。鹸

在規劃進行技術轉移的過程中,齊國幾家大型貿易商社就在數年時間裡,通過不斷拉高棉花收購價格,使得江南所有棉紡織工場(包括個體織戶)不斷承受原材料成本高啟的壓力。因而,當齊國行將售賣國內淘汰紡織技術和設備時,由不得大明諸多布行、織場為之動心。

不過,齊國這種以技術轉移的方式,向大明出口大量先進紡織技術和設備,勢必會損害那些農村個體織工的利益,甚至會造成無數農戶的經濟破產和生活陷入困頓。

在江南各地,若是兩名婦女合作織布一天,可得棉布一匹,其收益大概在一錢一分銀子(1石米約八錢銀子),可供五口之家旬日所需。而在這個時期,農村的一般短工,“日給食銀五分”,尚不及婦人一日織布所得。

當這些獨立的、個體的農村織戶在面對效率驚人、產出巨大的專業紡織設備面前,勢必會遭到無情地衝擊,進而被殘酷的市場所逐步淘汰,或者淪為機械而麻木的織工,或者陷入彷徨無依的貧困當中。

不論是繁花似錦的商品大潮,還是以紡織為引的技術革命,滔滔大勢之下,無數的百姓,猶如激流中的一葉枯枝,只能隨波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