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一為人巧

  清康熙年間,高士奇在《酬蒼林宋均窯瓶歌》中,將一件僧寺中發現的鈞瓷瓶定為宋代御藏。

  “異哉均州舊時造,幾經兵燹猶完形。蒼公為言出內府,亂離遺棄等塵土”。

  乾隆皇帝偏愛鈞瓷,認為是宋窯一種。

  內府所藏鈞瓷上,他多次刻詩留念。

  “均窯都出修內司,至今盤多碗艱致。”

  “趙宋均窯制硯臺,面平去釉有池隈。”

  “越器曾稀見,宋窯今始題。”

  所以,清宮收藏,被視為“北宋官鈞”的典型。

  到了清末,宋鈞地位已不可撼動。

  收藏家陳瀏說:“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

  鈞瓷居宋代名瓷之首,大件備受推崇,小件也成秘玩。

  “均洗高約二寸許,寬不過三寸,長不及五寸。馬腳船唇,便於行匣。寂娛清秘,亦殊可貴。”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壽誕,南河南陽鎮總兵崔廷桂在神垕定製鈞瓷九鼎,禹州知州黃璟親到現場督辦。

  在神垕,他看到這樣的情景:人們於雨後的古窯遺址搜尋鈞瓷殘片,“得片瓦爭相矜重”。

  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禹州城內鈞臺、八卦洞一帶古窯遺址進行了發掘,認定這裡是“官鈞”產地,燒造於宋徽宗年間。

  以北宋末葉作為鈞瓷繁盛期,衍化出了“鈞瓷始於唐,盛於宋”的論述。

  業界更是推出了這樣的宣傳語:“鈞瓷是御用珍品,封為‘神鈞寶瓷’,每年欽定生產三十六件,其餘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間收藏。”

  只是,“宋官鈞”的說法,一直面對著質疑。

  鈞臺窯的發掘,在方法、邏輯上有種種不足;

  浩如煙海的宋代文獻中,找不到有關鈞瓷的隻言片語;

  甚至“鈞窯”這個名稱,也顯然不可能產生於北宋年間。

  那個時候,鈞州尚未出現,陽翟的別稱是“韓城”,直到金代詩文中,方以鈞臺指代鈞州。

  換言之,如果鈞窯早在宋代就名揚天下,金、元、明三代的學者,何以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