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章 祖宗家廟

眾人穿過了寫著“國之柱石”的牌坊,當地的行省官員、戰團軍官和各種地方頭面人物,都已經前來迎接了。義父繼續代表家族,和他們逐一寒暄,表達問候。

按習慣,當地代表們已經安排好了午宴,準備給他們接風洗塵。這邊自然也不會不給人家面子。邀請完之後,眾人就一路前往教堂。而郭康知道,接下來的幾天,估計就都會在這樣的應酬中度過了。

郭氏的教堂規模不算大,雖然已經擴建了一次,但相比娘娘廟這種建築,還是小了很多。

當然,能有家廟,其實已經不錯了。

宗廟制度,是在西周確立並逐漸完善的:之前的商朝,祖宗祭祀的習俗,和後世差距太大,姑且不論;而周之後,就基本都是在周禮之上,進行變動了。

按照周禮,從天子到士,各個等級的貴族,都有自己的宗廟。庶人沒有封地和爵位,所以也沒有設立在封地的廟,只能在家中正屋裡,進行祭祀活動。

秦朝建立之後,一刀切地廢除了所有“貴族封國”的概念,連帶著讓貴族的宗廟也消失了。全國上下,只有皇帝一個人有宗廟。漢朝沿襲秦朝的制度,又稍有放鬆,諸王、諸侯可以在封地設立宗廟,其他人依然不行,哪怕高官貴人,沒有封侯的話,也只能在墓葬旁邊設立祭祀的祠堂,或者和庶民一樣在家裡祭祀。

這個限制的鬆動,大致是三國時期開始的。諸葛亮去世之後,按照漢時法度,應當只能在自己的侯國內祭祀,否則就是逾越禮制,享受君王的地位了。

但諸葛亮威望太高,百姓紛紛請求設立廟宇。官府不允許,就按照時節,私自在道路上進行祭祀,根本管不住。朝廷只能放開限制,允許設立諸葛廟,讓大家有地方去祭拜,免得各地亂祭一氣,反而更難以管理。

此後,對高官的限制漸漸放開。到宋朝時,很多官員也有廟了,只是限制平民。在郭康所知的歷史上,要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完全廢除限制,也允許平民設立家廟,祭祀祖先。現在這個時候,中原那邊,還沒有放開呢。

紫帳汗國這邊,其實也是破例。按照他們抄的唐代典籍,應該只有高官有設立家廟的特權。但是,這地方畢竟情況特殊。

汗廷希望鼓勵孝道,號召百姓遵從禮儀,敬拜祖先,以此來推行教化,改變這裡文化上的蠻荒現狀。因為孝道是最基本的道義,而敬拜祖先是最容易理解的禮節。從這裡入手,推行起來應當是最簡單的。

另一方面,泰西的貴族有自己的姓氏、有記錄詳盡的家族傳承;百姓卻沒有姓氏,也往往不知道祖先是誰。這樣下去,自然有利於維護舊貴族的統治,卻不利於紫帳汗國打擊豪強,管理戶籍。因此,當年汗廷初建時,和命令百姓選取姓氏同時推廣的,就是直接向庶人開放家廟,鼓勵他們祭祀祖先,以此消磨掉舊貴族的優勢與特權。

而這一切,也收到了良好的結果。在紫帳汗國治下,很多受過教育、有些閒錢的人,紛紛開始祭拜先祖,並且試圖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東方遷徙來的貴人身上。

現在,這邊就有一大堆自認呼揭步姓、鮮卑楊姓、匈奴李姓等等的人,從平民到官員都有,頗為熱門。他們認定的故事也差不多,都說自己的祖先是炎黃一脈,跟著夏桀打過仗,或者給周天子守過篝火。後來時運不濟,跑到了草原上,最後一路遷徙到這兒來了。可惜年代太過久遠,和一路上的人混血,都看不出當年模樣了。

考慮到上古開始,確實不斷有中原人逃去草原;草原上的部族,也確實經常一波波地往西遷徙。所以,還真不能說,這些人全都是瞎編的,反正也沒法一個個核實……時間一長,這類祠堂和當地人自己附會的族譜,也到處都是,同樣管不過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