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我不做亡國太子! 作品

第1450章 成果顯著

  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火熱,讓海關稅和商稅大幅增加,一舉超過了礦稅和鹽稅,成為了大明朝廷收入的第一大稅種。

  當然了,朱慈烺也要養活手底下的軍隊、皇家科學院、龍江造船廠、大明艦舶學院等等單位。

  所以,對於商稅和海關稅,朱慈烺依舊是採取和朝廷分成的辦法,分成比例是五五開。

  朝廷拿五,朱慈烺拿五。

  但是,就是這五成,每年也可以給朝廷帶來近兩千萬兩的銀子。

  兩千萬兩是什麼概念?

  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整個朝廷全年所有收入,加起來也不過是四百萬兩白銀。

  現在單單商稅和海關稅一項收入,一年就比之前五年的收入多。

  因此,現在國庫充盈,根本就不會再出現拖欠官員工資的情況,官員有了錢就要消費,消費又再次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商業發展的好,商稅又高了。

  如此良性循環,生生不息。

  其實,在原來的歷史上,大明也並不是沒有錢,大明的那些個商人,地主老財,有錢的很。

  只是,沒錢的是朝廷罷了。

  經濟上確實很繁榮,然而,朱慈烺並沒有因此而滿足。

  他知道,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文明、軍事保障等多個方面。

  在科技方面,朱慈烺加大了對皇家科學院的投入,鼓勵科學家們進行各種創新研究。

  同時,他也積極推動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讓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人民。

  在文化方面,朱慈烺注重傳承和發揚大明的傳統文化,同時也鼓勵各種文化形式的創新和發展。他深知,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只有擁有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才能夠讓一個國家更加有魅力!

  在文化的薰陶下,大明的百姓們過上了更加充實的生活。

  街頭巷尾,詩詞歌賦之聲不絕於耳,各種書畫、雕塑、陶瓷等藝術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人們不僅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