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二零四章 十年

  事實上這裡從唐朝開始便有漢人遷居至此,到了大明,這裡更是奴兒干都司的地盤,當然隨著後來的明朝退守遼東,奴兒干都司實行自治,大明對這裡的統治基本上也就名存實亡了。不過問題不大,現在王言來了。別說一個小小的外興安嶺,東西伯利亞了,等他經營好了,沙俄都他媽打下來。就是現在實力不夠而已,打下來守不住沒什麼意思。

  第二件事是派兵登陸正處幕府時代的倭島,當然處於什麼時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過去抓人挖金銀。因為大明流通貨幣的關係,銀、銅等價格都非常高,所以有一部分是靠海貿弄過來的金銀,儲量相對來說是不少的。

  第三件事是派了先鋒出去探了個路,隨後派一萬人馬乾到了臺島,掃平島上勢力,直接強佔了充作補給港。

  第四件事是在經略了一段時間臺島之後,以此為跳板,達到了呂宋、占城等地。

  這些地方有的打,有的開船做生意,有的一邊揍一邊跟人家做生意,至於途中的一些海盜以及其他國內派出來的船隻什麼的,王言一點兒不慣病,看到了就是個搶。這幫王八犢子沒一個乾淨的,王言搶船搶貨,一點兒負擔都沒有。當然,就是這些人是無辜的,也不用指望一個手中人命無數的人有什麼負罪感。

  海外的發展也就僅限於此,再遠他就不行了,主要手裡兵不夠用。

  隨著時間過去,人口愈多,二等的軍戶以及最下等的兵馬已經不再屯田了,轉而開始實行職業軍人制度,就是最垃圾的人馬拉出去不說冠絕世界,但那也是不遑多讓的。

  也正是這樣,他養軍隊所消耗的資源是非常龐大的。在他還要保證立身的北方地區穩定,並且能夠一戰幹掉皇太極的同時還能直接鎮壓消化的基礎上,往外派的戰兵數量不可能太多,這也是他最大的一個制約。

  至於皇太極,隨著王言不斷的蠶食,已經退守回他們的白山黑水了,盛京城早就到了王言的手下。王言改名,瀋陽。因為原本元朝叫‘瀋陽路’,明洪武年間改名‘瀋陽中衛’,他改回去也是正好。

  這裡本來就是甚至很多的旗人都已經生活到了王言的地盤之內,並深以為榮。對於合作的,王言是歡迎的。那些跟著皇太極一起負隅頑抗的,才是以後的幹活的主力。

  蒙古那邊也差不多了,幾年的時間王言手下的戰兵被蒙古牧人帶著掃蕩了一遍整個草原,察哈爾早讓他打沒了。現在整個草原上畜養的牛羊馬兒,基本上都是給王言養的。

  也是如此情況,孫承宗真的算託了王言的福,一直守在永平府。或許他也想明白了,只是儘量的吸收流民進入永平府,而沒再管那些沒有用的。經過好多年的荼毒,整個大明除了依然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的江南,就數永平府還湊合了。也是因為孫承宗一直吸收流民,財政不好看,要不然他早就下去,換上別人過來撈銀子了。

  而這幾年發展,王言賴以立身的武備,經過好幾輪迭代更新,定裝彈藥、膛線等等早都應用上了。雖然還沒整出機關槍來仍然一槍一發,但無論使用難易程度、射擊距離、穿透力等都已經達到了十九世紀的程度了。大炮就更別提了,再過一段時間,等他工業再進一步,材料在突破突破,手雷他都要列裝了。

  另一個關鍵的,紙券。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王言越來越牛比,他的紙券被下轄的蒙古部落通用,被部分後金商人通用,永平府也好使,大部分的大明商人也承認紙券的購買力,甚至就連一些造反的農民軍中,都有流傳。

  關於老王家的家族方面,經過這麼長時間,王言又弄了幾房小妾,有手下高級將領的嫡親女兒,有蒙古部落的草原明珠……又新添了七個小子,六個丫頭……

  至於兒女的教育上,王言也沒單獨開課,而是讓他們分開,於周邊數個學社就學。沒讓一票文武大臣的兒子女兒過來陪著,那他媽哪兒是來學習的,純純站隊來了。

  要知道,隨著王言勢力愈發強盛,形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手下以及後宅的一群娘們這小心思也上來了。尤其是魏延,在魏忠賢那個老不死的攛掇下,那叫一個能折騰。

  要說魏忠賢真真不白給,不愧是最大的太監。這麼說吧,王言的兒女中,跟其他文武官員家的孩子關係最好的就是三小子,王鈞禮。女孩中威信最高的就是那個從小奶都吃不飽的二丫頭,王錦秀……

  至於其他人也是各有特色,確實隨了娘。老大平素不愛說話,但最好動手,尤其打老三最多。老二看著倒是挺開朗,但是數悶騷的,心眼比較多。大丫頭則是隨了妙玄,沒事兒就愛寫寫畫畫,比較安靜懂事……

  轉眼十年而過,時間到了崇禎十三年。

  這一年,王言二十九,算上海外各地,手下各族人口超千萬,苦役奴隸數十萬,軍隊四十萬,退伍老兵轉職的維穩警察十萬,海外港口數十,遠洋航行的海船連造代搶數百艘,以及一艘初代的剛剛下水試航的鐵甲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