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郎才盡 作品

第九百零四章 神轉折(一)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

  古人的酒就是這樣與詩詞難捨難分,獨酌的時候時賦詩,集體宴飲的時候,更是少不了詩酒唱和。在現代人用兩隻小蜜蜂、逛三園啊行酒令的時候,古人大都是以詩詞佐酒、對聯佐酒,以此來行酒令的。

  古代文人酒會,往往都是喝著喝著就順理成章的成了詩會,太常見了,而且很多酒詩會還成了千古假話。

  一人我飲酒醉,多人飲酒成詩會,古人往往就是這樣。

  所以,今日的接風宴上眾人一致贊同以詩詞佐酒,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王姓官員舉筷子為題的“應景”建議,也得到了不少人“積極”贊同,他們都想著藉此機會在裕王面前表現一番,證實自己,鼓著勁想壓朱平安一頭。

  如果能壓朱平安一頭的話......

  相信有朱平安這麼一個有分量的高大墊腳石,他們就可以站的更高了,最起碼可以少奮鬥個七八年,這可是百年都難得一遇的好機會啊。

  想想都興奮啊。

  所以,在王姓官員提議後,很多人積極響應,在他們的努力下,王姓官員的提議也就成了正式題目。

  筷子,箸,筯......

  筷子這種餐具太常見了,人們每日都離不開它,可是以其為題目的詩詞在歷史中卻是少之又少,正如燈下黑一樣,不過少也就意味著有難度,有趣,宴席上的眾人,即便是無意“表現”、“壓住平安一頭”的官員,也都是興趣濃濃的樣子。

  見獵心喜。

  大致就是這種感覺,眾人都是經過科舉考試磨鍊的文學高手,詩詞歌賦自然不在話下,遇到這麼個生僻的題目,見獵心喜,興奮的腳趾頭都要扣緊了。

  眾人興趣盎然,朱平安也不會掃眾人的興,某些人的調侃與挑釁,掀不起朱平安心中的半點波瀾,甚至還覺得有趣。

  呵呵,有意思。

  朱平安微微笑了笑,饒有興趣的掃了王姓官員一眼。

  “久聞小朱大人出口成章、滿腹經綸,今日終得機會見識一二,真是幸甚。”王姓官員毫不退縮的與朱平安拱了一禮,微微向上勾了勾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