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前事




關於新遠的大新聞結束了,但今日的新聞似乎特別關注航天,緊接著又是航天局下屬幾個院的新聞,表示他們正在開展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究。



甚至2016年才會公開的騰雲工程居然提前兩年有了消息,可能同樣是遭受了刺激。



最後是罕見的航天局大佬出來總結:“我國航天已經進入了新時期、新賽道,航天局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發揚開放的合作精神,力爭將我國航天事業帶入一流航天強國的序列……”



嗯,這個時候華國航天確實與先進水平差距很大。



現役的長征二、三、四家族都還是採用偏二甲肼的“毒發”,技術上較為落後,運載能力也只能算中等。



三年前發射了實驗性質的空間站“天宮一號”、“天宮二號”要兩年後才發射。



原本航天局的思路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不跟外國人爭,自己省點錢多花點時間而已。



結果突然冒出來林炬這麼一刺激航天局坐不住了,落後於阿美大家都不怕,可要是比後起的私人航天還不如就丟大人了。



當新聞播放完,還未因移動互聯網徹底強大的網絡上才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



進入“10”年代,華國的各項都在崛起,2011年,北約代號“火焰獠牙”的第四代隱身戰鬥機首飛,2012年,六萬噸重的航母入列,然而航天上雖然有進步,卻無法給人耳目一新的震撼。



怪只怪冷戰的時候兩家超級陣營太拼了,幾十年的工業老底加上不要命的競賽,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尤里·加加林飛上太空只用了4年,又用1961到1969的八年努力將人類送上月球。



要知道加加林坐的“東方”號飛船壓根沒電子計算機,只有原始的繼電器;再入大氣層的時候返回艙沒有帶人安全著陸的能力,而是在一定高度將加加林彈射出去跳傘。



最後尤里·加加林自己操控降落傘降落到了一片農田,穿著黃色的太空服走向一個帶著女兒和牛的婦女,問她們找到電話讓人來接自己。



第一個上天的阿美人艾倫·謝潑德,坐在陸軍改造的中程彈道導彈上飛上太空,他的飛船比加加林乘坐的“東方”更簡陋,總重才1噸,甚至到不了軌道只能在太空停留15分鐘就返回。



當謝潑德被記者問到他坐在紅石火箭頂部等待發射的感想時,他回答:“這艘太空船的每一個零件都是由出價最低的承包商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