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爬坑中 作品

第361章 新的嘗試

 有了穩定且不錯的薪水作為基礎,再加上對員工的“人性化”待遇,員工的忠誠度和向心力自然高,這也從公司不足2%的離職率上可以看得出來。 

 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潤家超市,稱重處和收銀處的員工,都是坐著服務的。 

 每年袁氏集團各公司的社招和校招名額都少的可憐,因為集團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優先錄用員工子弟。 

 所以其實集團的發展是上下一心同心協力的結果。 

 接手一個新公司,投錢,提待遇,成果自然就來了。 

 琴鋼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袁旭接手之後,先投了5000萬作為新成立的研發中心的啟動資金,並且將職工的待遇按照定級之後的集團統一標準執行。 

 光這兩條,人心一下子就安穩下來了,隨後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船用高強度9h鋼實現了量產,不鏽鋼也實現了全系列生產成本改進提升。 

 單從結果上看,至少袁氏集團的員工們,雖然不一定都達到國家標準的富裕了,但是生活無憂小有餘錢肯定是都達到了。 

 然而,無論怎麼說,袁氏集團從公司性質上說,仍然是私人企業,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是個私人的非常純粹的企業。 

 袁旭老媽的玉娟農業的上市,短暫的滿足了各方的一些訴求,但是看著規模更加龐大的袁氏集團,仍然沒有上市的跡象,有人可能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屋子裡都是自己人,我也不避諱的說,現在袁氏集團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從利潤率來講,並不是很高。” 

 “我們有120萬員工,公司員工的薪資和福利待遇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從我個人角度,我對公司上市或者是引入新的投資並不反感。” 

 “但是,從具體的影響和結果出發,新進的資方,是否能夠接受目前公司的利潤率表現?” 

 “如果他們要求利潤最大化,要對目前公司的制度進行調整,這裡面牽扯到的社會問題,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承擔?” 

 老袁家一家人,在私人消費支出上其實並沒有太過特別的,老袁不過是好釣個魚,袁旭的老媽整天醉心於新作物的研發。 

 是的,僅僅只有小學文化的王玉娟,最喜歡的事情居然是新作物研發。 

 在玉娟農業成功上市之後,王玉娟已經很少過問公司的具體經營了。 

 她自己投資新建了一個生物研究中心,專門對各種作物進行改良、研發,當然,王玉娟自己是肯定做不來這些事情的。 

 但是她有錢啊,作為目前公開的個人財富最多的女性,王玉娟在這個生物研究中心上可謂是“一擲千金”,目前中心已經與魯東大學、琴島海洋大學、華東農業大學等幾家院校達成了合作協議,由王玉娟出資在幾所高校中建立了好幾個實驗室,並在全國各地新設立了十幾處作物培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