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七〇六章 平靜的交鋒

但是如果中原王朝強盛,這種冊封就會成為中原插手藩屬國事務的法理依據。

不要小看了這個法理依據,這就是道義。

中國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事情如果能夠站在道義的立場上,那是能夠事半功倍的,至少能夠少很多麻煩。

就比如董良對安南動手,那是因為藩屬國的權臣謀反,華族作為宗主國去拯救藩屬國君王。

這就是大義名分,因此,你看護衛軍打進了安南之後,除了張家的嫡系人馬之外,大部分的安南地方都是不戰而降。

在宗主國強大的時候,連那些藩屬國的百姓都會對宗主國產生認同感。

現在安南的國王去華族療養看病了,董良就能夠直接任命1個總督來代為管理安南的事務,實際上將安南納入華族的直接管轄。

哪怕是華族現在將安南又進行了分割,將南圻給分離出去,也沒有人站出來造反。

這就是道義的作用,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祀與戎中的祀。

當然了,暹羅畢竟還是1個國家,國家之間的交往只可能是利益交往,哪怕是婚姻也只是利益交換的1部分。

董良可不是詩琳娜那樣的小姑娘,會去對婚姻進行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從始至終考慮的都是這其中的利益關係。

從古至今,中原王朝都不乏聯姻的案例,其中有成功的,有賠了夫人又折兵的。

漢族王朝皇帝很少會娶異族的女子,只會將公主給嫁出去。

他們的邏輯是,漢家的皇帝娶了異族女子,將來生了孩子做了皇帝,那麼我的血統就亂了。

而將自己的公主送出去,則能夠將那些蠻夷的血統向中原拉近。

因為在草原部族,首領很少會教導子女。

那些由和親公主教導出來的子女必然會對中原感到親近。

董良沒有公主拿出去和親,他也不會這麼做。

但是他卻可以娶外族的女子。這是他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也是華族的大民族戰略決定的。

因為從此時開始,世界上的民族主義漸漸開始抬頭。

北德意志就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在未來的幾十年時間形成了德意志帝國。

東方也不可避免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因此董良創立了華族,將東方各族整合成1個民族。

按照以前的概念,董良娶的是異族女子。但是從華族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尚雲,還是詩琳娜都是華族。

當然了,詩琳娜是不是華族,今天還需要談。

面談的地點放在1間小廳。

小廳中提前點了上等的龍涎香,很多小乘教的裝飾物,讓這裡看起來像是1座佛堂。

董良進入房間頓時感到神清氣爽。南洋這裡盛產香料,暹羅信佛,燃香的製作技術非常發達。

“參見元首。”拉瑪4世本就跪坐在地上,這個時候順勢俯身行禮,暹羅人是不會起身然後再行禮,在上位者面前站起來也是不禮貌的行為。

“國主免禮。”董良面帶微笑,卸下了剛才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威嚴。

鄭明不會漢語,由國相蘇莫在1旁翻譯。

董良則由李俊良幫自己翻譯。另外外交部的鄭德也跟在後面,剩下的就是幾名侍從室的官員,其中有兩人是穿著便裝的侍衛。這兩位都是好手,可以以1當十的那種,精通格鬥與槍械的使用,都是從特戰隊中層層選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