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摘桃子

  而負責畫外音的人就確定了由侯大師來親自完成,既是因為他的聲音更廣為人知,還在於他就是業內的從業者。

  再就是他本身還是鐵路文工團的團長,業內的知名度更高,一些所涉及到的具體數據和發展走勢分析更具有權威性。

  但這種旁白式介紹,並沒摻雜任何的說教,而是單純地以一個曲藝世家的視線角度,來闡述這個行業的始末緣由以及從盛極一時到逐漸落寞的前因後果。

  有了他的指向性引導,才能讓觀眾們看明白這兩期節目的重要性和重大意義,進而促動這個行業的傳承跟發展,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至於這部分內容的獨特民族性,對於那些喜歡獵奇的海外觀眾,也未嘗不是一次瞭解華國民族民俗風情的大好時機,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不見得就沒有海外的收視率。

  為什麼老外們來華國,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傳統老建築和地方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放在這裡或許最為合適。

  也只有來自民族大眾的東西,經過千百年提煉昇華後,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認同。

  對於國內人來說,同樣是一種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實力展現,增加本土文化的開放性的重要意義,同樣也是吸引收視率的一種手段。

  侯大師在這個圈子裡混跡了好幾十年,當然能很快理解到劉清山的意圖。

  更重要的是,他也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也更有資格做這個解說人。

  下午的隨後時間,在兩個人共同編寫了解說詞之後,劉清山甚至把攝像師找了來錄製了一段侯大師的現場解說。

  而後再配合一些拍攝畫面,播放了後期效果,結果很令兩人滿意。

  難得的是,以相聲起家的侯大師,居然一本正經地做旁白也體現出了跟畫面內容極高的契合性,竟是讓人聽了一點也不覺得突兀或是勉強。

  他那種曾給人帶去無盡歡笑的熟悉嗓音,出人意料地跟節目的主旨表達無縫貼合,沒有一絲一毫的唐突感。

  最後連他自己都在感嘆:“沒想到我一本正經起來一點也不差,代入感很強卻沒有說教的刻板,看來你可以嘗試著讓我來主持一季的那檔舌尖節目旁白了!”

  儘管明知對方話裡的玩笑成分更多,劉清山還是笑著搖搖頭:“觀眾們先見為主的意識很重要,猛不丁換了一種聲音,會對代入感產生一個很明顯的第一反應,不會很快適應。”

  侯大師自然瞭解這樣的回答:“我也就是一說,你也沒有必要直接說到我臉上來啊!”

  劉清山笑了笑,岔開了話題:“如你我所料想的那樣,今天一整天我和我的人就接到了無數京都打來的電話,看來有些人是真的急了,強力要求加入進來!”

  侯大師冷哼了一聲,“現在知道緊張了,早幹嘛去了?該管的你不管,別人付出實際行動了,就想著跑出來摘桃子,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