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九百二十二章 隱有發現

  他有這麼一說,源自於他的另一部分猜測,他認為那些喇嘛絕不會無緣無故的把他們的修習法術教給路過的牧民,裡面一定隱藏著弘揚或傳授的隱意。

  或者可以理解成,他們很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適合修煉的人才,不然憑什麼把修行的法術編撰成歌謠的模式?

  當然這僅僅是他的一種設想,也絕不會認為這麼巧這部分俚語歌謠就是類似如意念力修行的法術秘訣。

  因為他本身就從事音樂工作,即使是得到的結果同樣令他失望多掌握一種,但也起碼讓他多瞭解到一種民歌演繹風格。

  關鍵是剛才次仁拉索哼唱的一小節旋律,居然很好聽,取其中的一兩句加入流行歌曲裡,會格外產生另一種意境。

  比如鄭軍的那首《回到拉薩》,裡面的一部分原始的聲音就具有超強的代入感,那一段就是來自於藏.族民歌的傳承音律組合。

  往小了說,這種民歌的添加是一種獨特性,往大了說可就是高大上的藝術感染力了。

  正是抱著這種心態,劉清山隨後的歌謠學習一直興致濃濃,況且次仁拉索並不是完全不瞭解歌詞裡的含義,只不過有些部分只能以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無法形成書面文字而已。

  尤其是歌謠裡類似如吟唱的部分,那裡面沒有具體歌詞表達,完全是密.宗咒語的發音,劉清山就格外對這一部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部經書裡抄錄的可不僅僅是一兩首歌,而是幾十首。

  劉清山擁有過目不忘的修得能力,因而往往只需要次仁拉索演示一遍,他就能基本上學會了。

  在學到不到一半的時候,他下意識地把這些歌的吟唱部分連起來哼唱了一下,令他震驚的是,居然腦海裡馬上就傳來了森格的意識表達。

  不過這些意識裡並沒有完整的意思表達,僅僅是偶爾發過來的疑問。

  例如“主人”這個意識的字義表達,還有什麼“你要說什麼”、“餓了餓了”之類的極簡單的意思片段傳遞。

  但唯有的這點清晰意識感應,就已經讓劉清山感到狂喜了。

  他忙不迭的吩咐人去給森格準備食物,然後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隨後他們是以圍爐的方式,在院子裡進行這些的,燒烤架子上在烤著新鮮的牛羊肉,次仁拉索所屬的又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通過這種方式讓他把經書裡的歌謠唱出來,也符合這個民族裡慣常的表達方式。

  雖然沒有篝火,氣氛卻是像極,關鍵的一點是那些藏域民謠是真的好聽,即便是聽不懂歌詞,那旋律彷彿令人置身於廣袤的大自然當中,開闊了心胸,淨化了靈魂。

  “歌必舞”、“舞必歌”是他們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氣氛一起來,次仁拉索就站起身載歌載舞了。

  使人感到驚奇的是,森格就在其揮動著袍袖唱跳的時候,突然停下了嘴裡的咀嚼,開始目不轉睛的緊盯著次仁拉索,月光與燈影下的雙瞳,偶爾綻放出不為人察覺的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