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德龍 作品

第677章 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

 “那些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的民間藝術,已經找不到了傳承,我們暫且不說。”

 “我來向你說一說,如今在我們國家即將消失的一些民間藝術和傳承,由於遲遲找不到年輕人願意學習,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消失在人們的眼前。”

 “我就挑10個從即將失去傳承的嚴重程度,從頭到尾仔細的跟你說一說。”

 “十,編草鞋

 草鞋,一種用草編織的鞋子,之我國古人最常穿的鞋子,草鞋歷史悠久,蓋為鞋之祖,其做工簡單、價格低廉深受古代群眾喜愛,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曾賣過草鞋,據說供不應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草鞋逐漸被布鞋、膠鞋、皮鞋等代替,草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為沒有市場,草鞋的地位一落千丈,編草鞋的工匠們也都紛紛轉行,年輕人沒有願意學習,這門技藝逐漸走向瀕危。

 九,鋦瓷

 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修復起來,並保證滴水不漏。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最開始便指的是這門民間手藝。早在《清明上河圖》裡,就可看到街邊在“鋦瓷”的場景。

 如今,彩瓷技術成熟,價格低廉,買瓷比鋦瓷更划算,這門技藝逐漸被時代所淘汰。

 八,羌笛演奏

 羌笛是我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曆史,流行在川省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詩歌中,常見到關於羌笛的記載,王之渙的《涼州詞》中,便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千古名句。

 2008年汶川大地震襲擊了我國重要的羌族聚居區,眾多專精於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不幸遇難,震後,在北川會吹羌笛的人,一隻手就能數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