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375章 子弟軍反攻契丹之部族分析

 遼朝每一位契丹皇帝都有自己的“斡魯朵”。 

 先皇帝“駕崩”,新即位皇帝不僅要新組建自己的“斡魯朵”,還要繼承所有已逝皇帝的“斡魯朵”。 

 所以,依此類推,越是往後的皇帝,所擁有的“斡魯朵”也就越多。 

 每位契丹皇帝“斡魯朵”機構中的一些官員和部分宮戶,一年四季要跟隨在位皇帝赴走“行在”(捺缽); 

 而各“斡魯朵”機關及其所屬州縣機關、部族機關則有其固定的辦公地點。 

 州縣內務農的宮戶及部族內從牧的宮戶也都有相對穩定的農耕區域和放牧場所。 

 其中,每一“斡魯朵”所轄的各個“抹裡”,即是一個個小型牧業生產組織,有它們自己的一定範圍的一片牧場。 

 “斡魯朵”群牧牧場均分佈在皇都上京四周的契丹腹地。 

 契丹分為諸多部族,每一個部族亦有自己的駐牧地,部內的牧民在那裡從事著畜牧業生產。 

 同樣,被契丹征服的其他遊牧民族及周邊地區附屬於遼朝的被羈縻部族,也各有自己的駐牧地。 

 一是契丹本族八部及其牧場分佈。 

 阿保機出身於契丹的迭剌部,在其上位的過程中,就發生了多次為了爭奪統治權的內亂。 

 阿保機建國後,深知迭剌部的強大,就把迭剌部一分為二,即是五院部和六院部。 

 也是出於分化五院部和六院部的目的,這兩部的牧民也被拆分。 

 這兩部的大部分部民都在原居地附近的潢、土兩河流域從事畜牧業生產。 

 “鳳州,南王府五帳分地”;“遂州(今遼寧彰武西北哈爾套一帶),南王府五帳放牧於此”。 

 而五院及六院部的另外一部分部民則“部隸北府,以鎮南境”。 

 “北王府在雲州(今山西大同)、歸化州(今河北宣化)之北。” 

 還有一部分契丹疊剌部及五院、六院部的部民,被遷到了上京道的西北邊陲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流域的烏古部地區(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西部及蒙古國東部一帶)。 

 被遷至烏古部地區的契丹人,一部分改事農耕,另一部分仍從事畜牧業生產,同時肩負著戍守北疆的軍事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