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375章 子弟軍反攻契丹之部族分析

 契丹建國前,其經濟形態比較單一,主要是畜牧業生產,農耕種植尚微不足道。 

 “其富以馬,其強以兵”是這一時期契丹社會的真實寫照。 

 即使建國後,由於建立遼朝的主體民族是契丹族,所以此時的經濟形態仍是以畜牧業為主。 

 這個時期的畜牧業有幾個特點: 

 牧場規模繼續擴大,牲畜數量不斷增多。 

 耶律阿保機曾把侵略鄰國掠獲的牲畜“分牧水草便地,數歲所增不勝算”。 

 所謂“分牧”,就是把牲畜分配至不同的牧場放牧。 

 耶律阿保機根據不同類型、性質的放牧,把牧區主要分佈在燕雲邊塞以北,陰山以南、以西,以北及潢、土兩河(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廣大草原地區。 

 南境燕北“塞下(約為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的長城沿線兩側)”等處的牧馬基地。 

 這些牧區的任務是牧放南征軍用馬匹為主。 

 大漠南北的官營“群牧”牧場。 

 此時作為管理遼朝國家官營牧場的“群牧”機構尚屬萌芽階段。 

 遼朝政府設置了一些如“馬群世燭(侍中)”的官員,代表皇帝去管理“官馬”事務。 

 契丹皇帝四時“捺缽”地牧場。 

 捺缽是指契丹皇帝率領王公大臣們從一個牧區到另一個牧區的過程。 

 這個過程隨著季節進行輪換,從一個捺缽地向另一個捺缽地的遷移。 

 同時伴隨著其他活動,比如漁獵、比武、競射等等。 

 這些活動都需要大量的馬匹及牛、駝、羊等畜牧產品以支持。 

 所以,以契丹皇帝為核心的貴族捺缽群體就是一個龐大的皇室遊牧集團,他們也需要固定的牧場來從事這樣的活動。 

 潢、土兩河流域的“斡魯朵”“諸抹”群牧牧場。 

 “斡魯朵”為契丹語,意為“宮衛”。 

 《遼史》卷31《營衛志上》載:“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 

 崩則扈從后妃宮帳,以奉陵寢。 

 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