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東正傳 作品

第4章 議和可暫且緩一緩

 膽色這種東西,若是尋常百姓沒有,最多也就是在平日裡多吃一些虧,多餓幾次肚子罷了。 

 但若是身為皇帝都沒有一絲膽色的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這也就意味著這樣的王朝,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然後慢慢的等待著滅亡。 

 因為就連皇帝都不敢打,也不敢談什麼出兵的事情,難不成下面的文武們還能抗旨,擅自出兵北伐不成嗎? 

 如此不隨皇帝之願,又豈能容他。 

 不過這都沒關係,依照官家對之前這個秦檜的信任,只要表現出足夠的信心,那麼官家他自然會有所動容。 

 這世上並沒有無緣無故的信任,對於君臣而言,所謂信任更是虛無。 

 睿智的司馬懿之前就已經想明白,官家曾經之所以對秦檜如此信任,不過於就是因為秦檜能夠切實貫徹官家的求和意志,並且能為其想到很多實質又有效的辦法,以及還能做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得到最後想要的結果。 

 一旦脫離了這個範疇,那麼這種所謂的信任與恩寵也就隨之土崩瓦解了,而這個秦宰相的仕途也就為此而終結了,彷彿他的作用就只是為求和而存在一般。 

 當然了,這也真是他坐在這個位子上的關鍵原因所在。 

 若是曾經的司馬懿,他定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他甚至連話都不會說這麼多,只需簡單幾句點明要害即可。 

 他曾經人在曹營的時候,向來都是一副孤寞寡言的模樣,除非他人問起,否則他絕不多言,因為他深信言多必失。 

 所以在當時外人的眼中,司馬懿向來都是一個不喜閒談的人,有事只說事,沒事就閉口不多言。 

 但今日已不同往時,無需再像當初在曹營時的那般隱忍了。 

 所謂審時度勢,便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並根據面對什麼樣的人來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論形式的預判,司馬懿他也從未有預判錯過。 

 而且司馬懿也並未亂說,當前的局勢對於大宋而言明明是有優勢的。 

 不久前金人剛在濠州吃了敗仗,嗯.....至少大宋朝廷是這樣認為的,官家也是這樣認為的,金人不戰而退這不是勝仗又是什麼呢,只要敵人退了那便是勝仗嘛,沒毛病。 

 所以按理來說應當是大宋掌握了主動權才對,而為此擔憂的人也應該是他們金人。 

 對於大宋而言,在當前形式下完全可以說戰也可以說不戰。 

 只可惜這皇帝一心只想求和苟安,直接便將包括岳飛在內的幾個主要將領全部撤了回來。 

 既是向金人示好,同時也是避免軍隊繼續做大。 

 或許對於官家而言,這就是非常好的一石二鳥之計,如此又有何不妥呢。 

 大局形式是一回事,但自身的利益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