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個名很難啊 作品

第6章 常學勤其人

  聽到這裡,李慶雲很好奇:“這樣的幹部怎麼不放到更加重要的崗位上去了?”

  “書記,這就是這名同志的最大問題了。只會埋頭幹事,不會抬頭看路。很多人認為這人能力是有,但是太傲氣,不太合群,在幹工作的時候也確實得罪了不少人……”

  李慶雲:“哦,真不合群?”

  “呵呵,也不能說是不合群,是性格使然。熟悉的人就知道,他這人幹出的成績從不主動去報告,就讓它埋在材料堆裡,問一次彙報一次。不像有些人,事情還沒有幹,拿著計劃到處吹噓、邀功。”

  李慶雲:“這倒是稀罕啊。”

  “是啊。上一任的雷保就很不喜歡他,把他壓在常務副縣的位置上好幾年。他能夠到市裡來,還是老書記朝雷保發了一頓脾氣。”

  李慶雲:“原來是他啊……呵呵。”

  雷保因為經濟問題落馬了。

  “其實像臨州建築這樣的典型例子,這名同志身上還有一些,有的大、有的小。比如仁和縣對接沿海的蔬菜基地也是他任上搞的。目前,這片基地已經是沿海主要蔬菜供應基地之一,也是仁和縣的主要農業產業項目。”

  “其他市州臨近的幾個縣過來學習考察後,也有樣學樣大搞蔬菜基地,想搶仁和縣的供應份額,結果份額沒有搶到,反而成為了仁和縣的供應基地……”

  “呵呵……”說到這裡,與會之人大多笑了起來。

  李慶雲:“這個我去看過,很有代表性的項目。仁和縣的同志也和我解釋過,市場需求的黏性決定了他們的主導地位。蔬菜本身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相同的品質,相近的價格,自然先到先得,後來者吃虧。”

  “對,說句題外話,當年他調市裡的時候,是半夜走的。”

  李慶雲詫異:“半夜走?為什麼?有什麼見不得人的。”

  “主要還是擔心群眾攔路送東西。”

  “不過半夜走也一樣被攔住了。聽仁和縣的同志說,有群眾聽到風聲後,輪流安排守在路口,及時通報。”

  “我那個時候已經到市裡來了,沒有在現場,聽仁和縣的同志說,那場面是幾十年來獨一份。人山人海、人潮洶湧、層層疊疊、密密麻麻,上千名群眾把路完全堵住了,全是自發的。非常感動人,也非常激勵人。有現場的老同志感慨說,當官當到這份上,也足以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