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星L 作品

第356章 秋去冬來(二合一)

 

現下盧植不在,只有劉辯與荀彧兩人密談。

 

荀彧坦誠地說:“臣多次翻看光武皇帝之時度田之始末,見並非所有郡國都有亂象,有強項者亦能保一方安穩。而今五州之地已經安排了不少朝廷派出去的使者充任縣中長吏,接下來便是”

 

“二千石!”兩人異口同聲。

 

荀彧的想法與盧植英雄所見略同。

 

劉辯受盧植的提醒,早有考慮他能重用信重的絕不止帶著東宮舊人標籤或是直接受過他提拔的大臣。

 

譬如說侍御史中的田豐、王允、司馬防等人,數年來不辭辛勞地巡察州郡,東奔西走,以他們的功績,成為二千石綽綽有餘。

 

田豐德才秉性自不必多說,如王允,雖然在歷史上除掉董卓大權獨攬後表現地過於剛愎自用,但有一點,他的立場沒問題。即便將來他反對重新度田,也不至於放任治下起兵反叛。

 

又如司馬防,劉辯對他知之不深,但有一點,司馬氏家族可就在與雒陽隔著一條黃河相望的河內郡。靠著太學生鄉吏打下的基礎,結合擁護漢室的人心,劉辯敢說如今的司隸絕對稱得上穩如磐石,他根本不怕司馬家鬧出什麼么蛾子。

 

目前朝中還有數個比較重要的職位空缺原河內太守趙謙因為久病難以擔任執金吾,還需另尋人選;尚書檯在盧植離開後,需要一個新的尚書僕射來為蓋勳分擔一二;還有吳脩離任後的將作大匠、王粲之父王謙接任光祿勳後空缺的光祿大夫

 

這些都是可以直接調二千石入京擔任的職務,雖官秩高低不同,實際權力也不同,但有著京官的天然優勢,都還能稱得上算是晉升。

 

官職擠一擠,總歸能一點點擠出來的,大不了劉辯再為自己增加幾個侍中,作為最高級別的內臣,也不算虧待了入京的二千石。

 

荀彧見劉辯胸有成竹,不復多言。

 

而劉辯則在思考,荀彧需不需要藉此機會外任二千石以作歷練與旁人不同,就算荀彧外任,將來重新度田之時,劉辯也要把他召回為自己出謀劃策。何顒雖還在右扶風種地,可他給荀彧留下的“王佐之才”評價卻是名副其實的。

 

其實荀彧在接受劉辯借何苗之手徵辟為黃門侍郎前,就曾被時任潁川太守的陰脩察為主簿,和他同一批的還有鍾繇、荀攸、郭圖等人,俱是一時俊才。

 

兩可之間,劉辯決定等到兩日後問一問曾經在尚書檯與荀彧有過不少接觸的盧植。

 

果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隨後劉辯與荀彧二人又細細討論起了以後。

 

轉眼之間,秋去冬來,光熹三年最後的尾聲即將到來。

 

在這一年的收尾階段,各方面的成果也隨著各郡國上計吏的陸續入京而被匯聚到雒陽。

 

劉辯從來沒有過過這樣的富裕年。

 

近兩年整體上的風調雨順,儘可能少的戰事,為恢復民生提供了合適的外部條件。

 

此外,均輸法施行的第二年,雖不再以買賣糧食賺錢,但光是轉賣特產預計也有近億的收入了,雖比首年略差一點,卻也超出期望。

 

而抄家的回報率更是高到天際,三七分配之後,得了七成收益的國庫前前後後得了超過十億錢。

 

這些體現到國庫之上,直接表現為逼近了桓帝之時六十億錢的大關。

 

即便是大司農袁滂,這麼情緒穩定的一個人,最近臉上也時常洋溢著笑容。

 

無他,自他成為司農卿掌管國庫以來,每年都要精打細算,勒著褲腰帶過日子,吃完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年底和年初缺乏收入的時候,每每都要發愁如何去發每月的俸祿。

 

而今看著從未如現在這般豐盈的國庫,由不得他不開心。

 

就算其中近五分之一的錢是不可持續的,但現在,就在眼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