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六章 武當山一

 嘉靖三十一年封為“治世玄嶽”,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嶽太和宮”。此宮佔用北側,北為坎為水,水克火生木。故香火不斷,這原本是個大陣的陣基。後被修建的宮殿破壞掉,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金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霄宮,建於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元代重建,名“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增建,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806間;新中國成立後,曾幾度修葺,保持了原貌。現存建築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建築及遺址面積7.4萬平方米。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武當山道教協會所在地。紫霄宮分明是大陣的中樞,吸取大地的能量,供整個大陣運行。嗯,這個倒是沒有破壞,還在運行。林陽細看到。

 淨樂宮,位居武當山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高真是高,這是何人佈置的玄武大陣?淨樂宮就是一張巨大的嘴吸取北方的能量,來供應身體的需要也就是大陣的需要。幾百年,幾千年還是源源不斷。

 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千米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

 南巖,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1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簷歇山式,後坡依巖,作成懸山式,簷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怪不得這是真武的飛昇地。在古代玄武陣也是聚靈陣。也為防禦大陣。主要是幫助修煉人士渡劫飛昇的時候,抗避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