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三章 峨嵋山”

 峨眉山,也做“峨嵋山”

 屬邛崍山脈支脈,地處中國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千米,面積約110平方千米。主要山峰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

 峨眉山主體的地質基礎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為侵蝕地貌(峨眉山區)和堆積地貌(峨眉扇狀衝洪積平原);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峨眉山文化底蘊深厚。佛教、道教、武術、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發展,多位歷史名人在此留下詩篇;1996年,峨眉山絕大部分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峨眉山區地層出露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個系的地層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餘10個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7490.32米。其中震旦繫上統——三疊系中統主要為海相沉積;三疊繫上統為海陸過渡相;侏羅系一下第三係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係為沖積層、洪積層及冰川沉積。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屬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內有天然河流5條,即峨眉河、臨江河、龍池河、石河、花溪河。花溪河在西北邊境與洪雅縣共界。其餘4條均發源於峨眉山,分別按東、南和東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集水面積在約100平方千米的有峨眉河、臨江河和龍池河。峨眉山風景區位於峨眉河、臨江河和龍池河的上游,景區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黑水河),虹溪河(含趕山河、瑜珈河),臨江河的支流張溝河,龍池河的支流燕兒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

 符汶河、虹溪河為峨眉河的兩大支流。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樓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帶,東南流經麻子壩,至黑香洞納自木瓜園,流徑桂花場入天景鄉之兩河口會南源;南源稱黑白二水(又名黑龍江、白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大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筍峰,流經15千米,在清音閣與黑水匯合;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經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龍江棧道(一線天),長約15千米,在清音閣與白水匯合。合流後名寶現溪,再下流3千米,在兩河口從右側注入符汶河,出龍門洞,另有源自川主鄉荷葉灣的支流(趙河),經跨洪洞、袁溝後注入符汶河(峨眉河)。符汶河從源頭至龍門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長約50千米,積雨面積486平方千米,總落差1000餘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於落差集中的上游匯水面積小,支流較多,系樹枝狀水系的河流。一出龍門洞,則進入峨眉平原,水勢平緩。

 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溝)和趕山河。瑜珈河發源於雷打巖,經伏虎寺、馬路橋、育賢橋,至蔡沱合趕山河。趕山河源出張山,流於鞠槽稱鞠家河,流於冠峨場稱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河後,始稱虹溪河,至勝利鄉的梅大灘注入峨眉河。

 石河發源於峨眉山的萬佛頂、接引殿一帶,流經銅廠壩、小楔頭,至蕨坪壩(腳盆壩),有從龍洞村的龍洞溢出的泉流,經曾板沱匯入,流至洪雅縣南注入吳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鄉注入青衣江。

 張溝河系臨江河(古名羅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與峨眉山龍拖漕,東南流經野豬河壩,偏橋溝,張溝電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壩的大溝河和源於土地關黃魚壩溝在觀音橋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高橋再會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龍鎮龍鳳橋有小溪河匯入,至九里鎮彙集銅管溪(又名沙溪河)於郭壩注入臨江河。張溝河由西向東流,其餘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臨江河總落差700米,中下游平坦開闊,為單側羽毛狀水系。

 燕兒河系龍池河的三大支流之一,發源於峨眉山南的黑山埂北峰,流經滿銀溝至兩河口與源出黑山埂與六道河相會,經苦嵩坪到老林口入觀音河,同起源與分水嶺崗的頭道河合流,經石盤、萬坪,有白石溪從左匯入,至登子溪有箭竹崗來的萬河注入,始稱龍池河(又名箭桿河),出龍池鎮界,在大為鄉又匯流厚溪河,過南香、大為硫磺廠、象鼻嘴電站,在和平鄉注入大渡河。

 山脈關係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支脈。邛崍山脈,位於sC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線和農業界線。為四川盆地灌縣至天全一線以西山地的總稱,自北向南主要有海拔5551米的霸王山、海拔5072米的巴朗山、海拔5338米的夾金山和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等山。山體由花崗岩、石灰岩、結晶灰巖、大理岩、砂板岩等組成,耐風化侵蝕。山體褶皺強烈,山峰峻峭,山脊海拔達5000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