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蟬 作品

第158章 大漢亡,雙帝爭輝

洛陽就食。

 相比而言,洛陽就好很多,周圍就是大片的良田,處於大平原上,就算是從附近調集糧食也簡單的多。

 新建的大唐沒有沿用秦漢的三公九卿制,而是草創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共議朝政。

 劉虞任中書令,執掌中書省;盧植為尚書令,執掌尚書省;田豐任侍中,執掌門下省。

 三省負責協助皇帝制定國策,荀彧、荀攸、陳宮、郭嘉、魯肅都被安排進了三省之中。

 諸葛亮、司馬懿、黃敘等年輕一輩,被安排進三省,跟著這些前輩們開始歷練。

 三省負責制定策略,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具體實行。

 劉備任吏部侍郎,曹操任刑部侍郎,這兩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但是功勞還不夠,直接做尚不太合適,不過吏部和刑部尚書之位空懸,兩人實際上各自執掌一部。

 司馬朗和趙該負責戶部;徐榮和賈詡負責兵部;荀悅和簡雍負責禮部;程昱和胡才負責工部。

 立道教為國教,張角為國師,其他左慈等人皆為天師。

 政務臺子迅速搭建完成,大唐的國家機器尚未開始運轉,袁術的使臣就來了。

 原本蒯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勸降,袁術得漢帝禪讓,使得他這個皇帝之位,相對合法了許多,以至於漢室宗親,與袁術作對許久的劉表都直接投降了。

 大漢沒了,劉表沒有了效忠的目標,自己單幹又沒有實力,只得硬著頭皮承認了袁術。

 劉表的投降讓袁術有些得意忘形,就派出蒯良前來勸降唐謙,試一試,說不定能成呢。

 於是就派出了蒯良,誰知半路上就收到了唐謙登基立國的消息。

 蒯良並未就此退回,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洛陽,他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被困在信都的袁譚。

 袁紹失敗之後,袁譚在沮授等人的協助下,逃回了信都,拒城堅守,被徐榮、黃忠團團圍住,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袁術不能見死不救。

 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術驕傲的底氣,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本錢,袁術或許有許多不堪,但有一點,他對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雖然對袁紹有諸多不滿,但如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且之前兄弟二人也已經談和了。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他的親侄子就失敗投降或者被殺,這將是袁術無法接受的汙點。

 所以蒯良此行還有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和談的途徑救出袁譚。

 唐謙沒有拒絕和談,他在短時間內接連拿下冀州、司隸,又收服了呂布、曹操,實力擴張的太快,也留下了不少隱患,暫時無力與袁術開戰。

 袁術手下謀士張昭等人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支持蒯良此行。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共識,可以放走袁譚,但他手下的幾萬大軍不能帶走,另外沮授、許攸、荀諶等幾個重要謀士也得留下。

 沒有了這幾人,沒有了手下大軍,袁譚對唐謙來說就無所謂了。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

 而且歷史上唐朝的長安就有一個大問題,因為太過繁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連皇帝都時常到東都洛陽就食。

 相比而言,洛陽就好很多,周圍就是大片的良田,處於大平原上,就算是從附近調集糧食也簡單的多。

 新建的大唐沒有沿用秦漢的三公九卿制,而是草創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共議朝政。

 劉虞任中書令,執掌中書省;盧植為尚書令,執掌尚書省;田豐任侍中,執掌門下省。

 三省負責協助皇帝制定國策,荀彧、荀攸、陳宮、郭嘉、魯肅都被安排進了三省之中。

 諸葛亮、司馬懿、黃敘等年輕一輩,被安排進三省,跟著這些前輩們開始歷練。

 三省負責制定策略,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具體實行。

 劉備任吏部侍郎,曹操任刑部侍郎,這兩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但是功勞還不夠,直接做尚不太合適,不過吏部和刑部尚書之位空懸,兩人實際上各自執掌一部。

 司馬朗和趙該負責戶部;徐榮和賈詡負責兵部;荀悅和簡雍負責禮部;程昱和胡才負責工部。

 立道教為國教,張角為國師,其他左慈等人皆為天師。

 政務臺子迅速搭建完成,大唐的國家機器尚未開始運轉,袁術的使臣就來了。

 原本蒯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勸降,袁術得漢帝禪讓,使得他這個皇帝之位,相對合法了許多,以至於漢室宗親,與袁術作對許久的劉表都直接投降了。

 大漢沒了,劉表沒有了效忠的目標,自己單幹又沒有實力,只得硬著頭皮承認了袁術。

 劉表的投降讓袁術有些得意忘形,就派出蒯良前來勸降唐謙

,試一試,說不定能成呢。

 於是就派出了蒯良,誰知半路上就收到了唐謙登基立國的消息。

 蒯良並未就此退回,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洛陽,他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被困在信都的袁譚。

 袁紹失敗之後,袁譚在沮授等人的協助下,逃回了信都,拒城堅守,被徐榮、黃忠團團圍住,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袁術不能見死不救。

 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術驕傲的底氣,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本錢,袁術或許有許多不堪,但有一點,他對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雖然對袁紹有諸多不滿,但如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且之前兄弟二人也已經談和了。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他的親侄子就失敗投降或者被殺,這將是袁術無法接受的汙點。

 所以蒯良此行還有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和談的途徑救出袁譚。

 唐謙沒有拒絕和談,他在短時間內接連拿下冀州、司隸,又收服了呂布、曹操,實力擴張的太快,也留下了不少隱患,暫時無力與袁術開戰。

 袁術手下謀士張昭等人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支持蒯良此行。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共識,可以放走袁譚,但他手下的幾萬大軍不能帶走,另外沮授、許攸、荀諶等幾個重要謀士也得留下。

 沒有了這幾人,沒有了手下大軍,袁譚對唐謙來說就無所謂了。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

 而且歷史上唐朝的長安就有一個大問題,因為太過繁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連皇帝都時常到東都洛陽就食。

 相比而言,洛陽就好很多,周圍就是大片的良田,處於大平原上,就算是從附近調集糧食也簡單的多。

 新建的大唐沒有沿用秦漢的三公九卿制,而是草創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共議朝政。

 劉虞任中書令,執掌中書省;盧植為尚書令,執掌尚書省;田豐任侍中,執掌門下省。

 三省負責協助皇帝制定國策,荀彧、荀攸、陳宮、郭嘉、魯肅都被安排進了三省之中。

 諸葛亮、司馬懿、黃敘等年輕一輩,被安排進三省,跟著這些前輩們開始歷練。

 三省負責制定策略,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具體實行。

 劉備任吏部侍郎,曹操任刑部侍郎,這兩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但是功勞還不夠,直接做尚不太合適,不過吏部和刑部尚書之位空懸,兩人實際上各自執掌一部。

 司馬朗和趙該負責戶部;徐榮和賈詡負責兵部;荀悅和簡雍負責禮部;程昱和胡才負責工部。

 立道教為國教,張角為國師,其他左慈等人皆為天師。

 政務臺子迅速搭建完成,大唐的國家機器尚未開始運轉,袁術的使臣就來了。

 原本蒯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勸降,袁術得漢帝禪讓,使得他這個皇帝之位,相對合法了許多,以至於漢室宗親,與袁術作對許久的劉表都直接投降了。

 大漢沒了,劉表沒有了效忠的目標,自己單幹又沒有實力,只得硬著頭皮承認了袁術。

 劉表的投降讓袁術有些得意忘形,就派出蒯良前來勸降唐謙,試一試,說不定能成呢。

 於是就派出了蒯良,誰知半路上就收到了唐謙登基立國的消息。

 蒯良並未就此退回,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洛陽,他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被困在信都的袁譚。

 袁紹失敗之後,袁譚在沮授等人的協助下,逃回了信都,拒城堅守,被徐榮、黃忠團團圍住,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袁術不能見死不救。

 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術驕傲的底氣,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本錢,袁術或許有許多不堪,但有一點,他對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雖然對袁紹有諸多不滿,但如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且之前兄弟二人也已經談和了。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他的親侄子就失敗投降或者被殺,這將是袁術無法接受的汙點。

 所以蒯良此行還有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和談的途徑救出袁譚。

 唐謙沒有拒絕和談,他在短時間內接連拿下冀州、司隸,又收服了呂布、曹操,實力擴張的太快,也留下了不少隱患,暫時無力與袁術開戰。

 袁術手下謀士張昭等人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支持蒯良此行。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共識,可以放走袁譚,但他手下的幾萬大軍不能帶走,另外沮授、許攸、荀諶等幾個重要謀士也得留下。

 沒有了這幾人,沒有了手下大軍,袁譚對唐謙來說就無所謂了。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