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蟬 作品

第158章 大漢亡,雙帝爭輝

 接著好消息不斷,賈詡回來了,並帶回了李傕、郭汜。

 兩人原本還想掙扎一下,但他們怎會是賈詡的對手,賈詡只不過是小小的使了個離間計,本就有矛盾的李傕郭汜二人便上當了,再次互相攻伐。

 張濟趁機出兵,將兩人擒了下來,帶回了洛陽。

 看在曾經的交情上,張繡和賈詡一起向唐謙求情。

 唐謙正好研究易經,小有收穫,看向李傕二人道:“你二人可願降我?”

 “願降,願降。”

 李傕郭汜掌控朝廷數年,好日子過的久了,再無當初在西涼鐵騎中那股悍不畏死的狠勁了。

 唐謙點了點頭,讓李傕、郭汜二人分別駐守廣成和孟津二關。

 洛陽周圍有八座雄關守護,另外六關分別由司隸、張白騎、裴元紹、司馬俱、李樂和張繡駐守。

 以趙雲為司隸校尉,統領八關,負責守衛洛陽。

 不知是不是巧合,洛陽周圍正好有八座雄關拱衛,正好對應八卦之數。

 唐謙試圖以他對易經的瞭解,推演了一番,真就讓他依託洛陽周邊地勢,研究出了一套八卦陣,將陣圖交給趙雲,讓他帶著八關的守將操練起來。

 此時,消息傳來,大漢亡了。

 橋蕤帶著潰兵回到了豫州,袁術得知在種種算計下,不但沒能殺死唐謙,甚至還打了敗仗,有些驚奇,不過也僅此而已。

 袁術並沒有治橋蕤的罪,他對手下還是很寬容的,最重要的是,現在袁術很開心。

 大漢天子死了,他要當皇帝了。

 在閆象張昭等人的好說歹說之下,以及新加入的楊彪、趙溫等人極力勸說,袁術終於沒有直接登基。

 倒不是這些人還忠於漢室,主要是流程不對。

 在楊彪等人的主持下,先是擁立劉協的兒子劉懿為帝,此時的劉懿才剛剛斷奶,不過是個擺設。

 袁術便打著小皇帝的旗號,學著王莽的套路,先封公,加九錫,再假惺惺的三賜三讓。

 旬日之間,便走完了流程,登基稱帝,立國號大仲,都城設在了九江郡的壽春。

 有大漢皇帝的禪讓,有楊彪、趙溫等大漢重臣的支持,還手握傳國玉璽,袁術的大仲,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讓他聚集起些許國運。

 袁術稱帝的消息傳來,典韋當即喊上陳寒、白傑、黃龍等人向唐謙道:“袁術做了皇帝,請主公也登基稱帝,否則豈不是弱了他袁術一頭?”

 曹操也跟著進諫道:“吾自幼與袁公路相識,此人驕縱奢靡,實非良主。”

 他也是無奈,手下兵馬被打光了,想要出頭很難,只有抓住現在這個機會,擁立之功也是大功。

 程昱和李黎也急匆匆的從冀州趕來,他們同樣是得知袁術登基之後,前來勸唐謙稱帝的。

 唐謙便不再推辭,於洛陽城外,設祭天大典,昭告天上天下,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唐,定都洛陽。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

 而且歷史上唐朝的長安就有一個大問題,因為太過繁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連皇帝都時常到東都洛陽就食。

 相比而言,洛陽就好很多,周圍就是大片的良田,處於大平原上,就算是從附近調集糧食也簡單的多。

 新建的大唐沒有沿用秦漢的三公九卿制,而是草創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共議朝政。

 劉虞任中書令,執掌中書省;盧植為尚書令,執掌尚書省;田豐任侍中,執掌門下省。

 三省負責協助皇帝制定國策,荀彧、荀攸、陳宮、郭嘉、魯肅都被安排進了三省之中。

 諸葛亮、司馬懿、黃敘等年輕一輩,被安排進三省,跟著這些前輩們開始歷練。

 三省負責制定策略,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具體實行。

 劉備任吏部侍郎,曹操任刑部侍郎,這兩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但是功勞還不夠,直接做尚不太合適,不過吏部和刑部尚書之位空懸,兩人實際上各自執掌一部。

 司馬朗和趙該負責戶部;徐榮和賈詡負責兵部;荀悅和簡雍負責禮部;程昱和胡才負責工部。

 立道教為國教,張角為國師,其他左慈等人皆為天師。

 政務臺子迅速搭建完成,大唐的國家機器尚未開始運轉,袁術的使臣就來了。

 原本蒯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勸降,袁術得漢帝禪讓,使得他這個皇帝之位,相對合法了許多,以至於漢室宗親,與袁術作對許久的劉表都直接投降了。

 大漢沒了,劉表沒有了效忠的目標,自己單幹又沒有實力,只得硬著頭皮承認了袁術。

 劉表的投降讓袁術有些得意忘形,就派出蒯良前來勸降唐謙,試一試,說不定能成呢。

 於是就派出了蒯良,誰知半路上就收到了唐謙登基立國的

消息。

 蒯良並未就此退回,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洛陽,他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被困在信都的袁譚。

 袁紹失敗之後,袁譚在沮授等人的協助下,逃回了信都,拒城堅守,被徐榮、黃忠團團圍住,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袁術不能見死不救。

 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術驕傲的底氣,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本錢,袁術或許有許多不堪,但有一點,他對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雖然對袁紹有諸多不滿,但如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且之前兄弟二人也已經談和了。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他的親侄子就失敗投降或者被殺,這將是袁術無法接受的汙點。

 所以蒯良此行還有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和談的途徑救出袁譚。

 唐謙沒有拒絕和談,他在短時間內接連拿下冀州、司隸,又收服了呂布、曹操,實力擴張的太快,也留下了不少隱患,暫時無力與袁術開戰。

 袁術手下謀士張昭等人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支持蒯良此行。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共識,可以放走袁譚,但他手下的幾萬大軍不能帶走,另外沮授、許攸、荀諶等幾個重要謀士也得留下。

 沒有了這幾人,沒有了手下大軍,袁譚對唐謙來說就無所謂了。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

 而且歷史上唐朝的長安就有一個大問題,因為太過繁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連皇帝都時常到東都洛陽就食。

 相比而言,洛陽就好很多,周圍就是大片的良田,處於大平原上,就算是從附近調集糧食也簡單的多。

 新建的大唐沒有沿用秦漢的三公九卿制,而是草創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共議朝政。

 劉虞任中書令,執掌中書省;盧植為尚書令,執掌尚書省;田豐任侍中,執掌門下省。

 三省負責協助皇帝制定國策,荀彧、荀攸、陳宮、郭嘉、魯肅都被安排進了三省之中。

 諸葛亮、司馬懿、黃敘等年輕一輩,被安排進三省,跟著這些前輩們開始歷練。

 三省負責制定策略,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具體實行。

 劉備任吏部侍郎,曹操任刑部侍郎,這兩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但是功勞還不夠,直接做尚不太合適,不過吏部和刑部尚書之位空懸,兩人實際上各自執掌一部。

 司馬朗和趙該負責戶部;徐榮和賈詡負責兵部;荀悅和簡雍負責禮部;程昱和胡才負責工部。

 立道教為國教,張角為國師,其他左慈等人皆為天師。

 政務臺子迅速搭建完成,大唐的國家機器尚未開始運轉,袁術的使臣就來了。

 原本蒯良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勸降,袁術得漢帝禪讓,使得他這個皇帝之位,相對合法了許多,以至於漢室宗親,與袁術作對許久的劉表都直接投降了。

 大漢沒了,劉表沒有了效忠的目標,自己單幹又沒有實力,只得硬著頭皮承認了袁術。

 劉表的投降讓袁術有些得意忘形,就派出蒯良前來勸降唐謙,試一試,說不定能成呢。

 於是就派出了蒯良,誰知半路上就收到了唐謙登基立國的消息。

 蒯良並未就此退回,還是硬著頭皮來到了洛陽,他此行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被困在信都的袁譚。

 袁紹失敗之後,袁譚在沮授等人的協助下,逃回了信都,拒城堅守,被徐榮、黃忠團團圍住,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袁術不能見死不救。

 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術驕傲的底氣,也是他有如今成就的本錢,袁術或許有許多不堪,但有一點,他對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雖然對袁紹有諸多不滿,但如今袁紹已經死了,而且之前兄弟二人也已經談和了。

 更何況,他剛剛稱帝,他的親侄子就失敗投降或者被殺,這將是袁術無法接受的汙點。

 所以蒯良此行還有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和談的途徑救出袁譚。

 唐謙沒有拒絕和談,他在短時間內接連拿下冀州、司隸,又收服了呂布、曹操,實力擴張的太快,也留下了不少隱患,暫時無力與袁術開戰。

 袁術手下謀士張昭等人也正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支持蒯良此行。

 雙方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共識,可以放走袁譚,但他手下的幾萬大軍不能帶走,另外沮授、許攸、荀諶等幾個重要謀士也得留下。

 沒有了這幾人,沒有了手下大軍,袁譚對唐謙來說就無所謂了。

 雖然長安如今也已經被賈詡奪了過來,但是關中這幾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加上李傕等人肆虐,戰火波及,百姓都逃走了,連長安也是破敗一片。

 而且歷史上唐朝的長安就有一個大問題,因為太過繁華,人口太多,糧食不夠,連皇帝都時常到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