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精鹽和煤爐

“只能用草木灰中碳酸鉀的鉀替換有異味的鈣鎂離子,但我們的鹽實際上比現代的鹽還是不夠純,含有除了氯化鈉之外,還有氯化鉀,好在味道一樣,也能吃。”

“不過含有鉀的食鹽有一定的吸溼性,所以獲得的精鹽容易結塊,這種自制的產品,要烘乾後快速出貨……”

崔師古一邊指導匠人一邊解釋,這流程很簡單,張嶽看一遍也就懂了。

“可以,味道一樣就行,我們優先出自制的西貝貨!”

以次充好這種事,張嶽在古代幹起來是一點心理壓力沒有。

“還有,打蜂窩煤的設備也給你帶來了,還有爐子。”

蜂窩煤這種東西,崔師古這代人是最熟悉不過,他在廠裡的時候,常年需要幫家裡和各種地方拉煤。

崔師古的這個爐子是用陶土做的,大致有點類似現代的小型蜂窩煤爐子。而比起現代的那種比著蜂窩煤大小嚴絲合縫的煤爐,它爐身裝煤的孔道要更寬一些,大概能放下兩塊蜂窩煤的高度,而寬闊的孔道也可以燃燒除了蜂窩煤之外的木炭甚至柴火。

底下爐膛的隔板依然採用的是鐵條圍成的柵欄,這東西是用沖天爐搓的,這樣便可以使得上面的灰不會落下來堆積到爐膛裡,而爐膛自然和外界有一條圓形風門和灰口,上面蓋著一個衝壓出來的封火蓋,蓋子的側面還有一道通風口。


爐子的擱物架則是陶土燒成的三個平齊向上的腳,腳的外圍是一圈鐵絲,上面吊著提爐子的提手。

這種爐子的模型是南方的那種小型蜂窩煤爐,也比較節能,燒一天大概消耗4-5塊蜂窩煤。

而為了仿製簡單,這座爐子便取消了大型爐才有的煙道,所以晚上不能放在封閉的家裡,有煤氣中毒的危險。

總的來說,這件東西在現代人看來十分簡陋,但卻是可以實現現代爐子大部分功能的仿製產品,在三國時代,已經是巧奪天工的東西了。

爐子有四五十個,現在就是要做煤球了。

張嶽拿到這些東西的當天,便把做蜂窩煤的模印子和工匠一道,用快馬送到了他安置的煤場,那裡現在掛著救災帳篷住著幾百勞力,蜂窩煤這種東西,要迅速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