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213章 朝堂風雨急如刀(四)

 朱載坖當然知道,要是按照正常的進度,趙文華先接任總督一職,然後再由楊宜等人接任,最後這把交椅自然是落到胡宗憲頭上來的。雖然朱載坖也知道,胡宗憲足夠剿滅倭寇,但是朱載坖也明白,憑現在的裕王,是很難拉攏胡宗憲的。 

 故而朱載坖想將唐順之扶上去,坐這個東南總督的位置。 

 高拱想了想說道:“荊川公比之趙文華,確實更為適宜。”朱載坖現在也是希望讓唐順之上去,但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扳倒張經,張經要是不去位,那一切都是白搭。 

 朱載坖知道,原本張經的去位,是由於趙文華和胡宗憲的彈劾,實際上就是趙文華及其背後的嚴黨與張經的矛盾。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張經根本沒有領會嘉靖派遣趙文華到東南的意圖。 

 趙文華到東南主要有兩個任務,第一是祭祀海神,這個是明面上的任務,另外一個任務就是視師,嘉靖認為,當前 用兵遠在南方,沿襲遵循並不能取得勝利。應當派遣朝廷重臣前往視察,尋找適當的戰機。即於諸將之外,復設監視統撫,鼓舞士氣,商榷戰陣軍機,合謀進兵,不致延誤,剋期奏績。 

 說白了,這種視師,也就是大明政治制衡的一部分,誰當這個總督,都會被嘉靖這樣制衡的。張經遠在東南,專閫一方,嘉靖怎麼可能完全信任他,遣人加以制衡監視都是正常的。 

 但是張經根本沒有領會到嘉靖的意圖,或者是他即使領會了,也覺得無所謂,認為現在除了他之外,無人能夠擔任總督東南這個職務。 

 趙文華出發前,曾致書張經自比“憊直之心士”,希望與他同心協力,分其勞苦。但是兩個人在戰略上嚴重對立,各持己見,根本無法調和,張經對趙文華的輕佻十分不滿,而趙文華自恃欽差,態度傲慢,對前線將帥頤指氣使。 

 而且趙文華又是浙江人,面對倭寇肆虐,當然極端不滿,多次催促張經和前線將領作戰,對倭寇採取進攻態勢,趙文華還致書嚴嵩,稱:當事諸君皆老成人品,慎之又慎,未嘗不是。但治兵無法,畏賊如處虎,求其挺身以畢此事恐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