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202章 鬼胎各懷心思重

 朱載坖笑著問道:“這巖鎮汪氏,就是伯玉的出身吧?” 

 汪道昆笑著點點頭,說道:“正德時,家祖必公(汪道昆祖父汪玄儀)從商,率東以居,任家中委老成數輩,輸糧於邊,以給軍儲,請鹽於官,以足群費,擴弘土田,以資儲積之末,拓集農佃,以備力役之繁。” 

 說白了,大部分的大明鹽商也和汪家是一樣起家的,就是在開中法中賺取差額利潤,汪道昆為朱載坖介紹道:“賈者首魚鹽,次布帛,販綢則中賈耳。”可見食鹽的利潤之豐厚。 

 不過食鹽的利潤豐厚,門檻也不低,經營鹽業需要資本,一般需要積累擴大的過程。徽州鹽商從業淮揚,其資本來源大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席豐履厚,依賴家資。另一種是先在他地經營其他商品,積累資本到一定程度後,往往轉移至淮揚從事鹽業,做大做強。 

 徽州鹽商往往都是後者,而且徽州鹽商的還有個特點,就是一窩則父子兄弟相守,一行鹽之地則姻婭親戚相據,依靠家族力量,互相抱團是徽州鹽商的特點,這就使得徽商的力量更為集中,兩淮徽商的實力更為雄厚。 

 除了徽商之外,揚州鹽商中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就是山陝商人,以輸粟入邊、開中行鹽為主業的,主要由西安府北部的涇陽、三原縣人和同州府朝邑縣人以及鳳翔府人加上山西蒲州人構成的,他們從大明立國起就從事鹽業,經營路徑,與徽州鹽商相似,大多先在其他地區從事其他行業,而後向淮揚轉移從事鹽業。 

 山、陝等西北地區缺少棉布,所需主要靠從江南輸入,鹽商大多從經營布業開始,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轉而從事鹽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蒲州王家和張家,後來的首輔張四維、兵部尚書王崇古就是出身於此。現在的本兵楊博也是蒲州人,和王家還是姻親。 

 雖然大明的鹽業是塊肥肉,但是誰也不會嫌錢少啊。在揚州,山陝商幫和徽州商幫因為互相爭奪利益,早就鬥得不可開交了,楊博這次提出設立江北兵備兼督理糧餉,算是公私兩便,既加強江北的防務,又想安排一個自己人到揚州人,因為徽州屬於南直隸,一向在朝中頗有勢力,利用朝廷打擊山陝商幫的事情沒少幹。 

 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楊博坐上了兵部尚書的位置,當然要還以顏色,這才是汪道昆著急的原因。因為汪家可是徽州鹽商的領頭人,樹大招風,難保楊博不拿汪家當那隻給猴看的雞,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可不是說著玩的,汪道昆遠在京師,根本沒法照應家族,而楊博現在是兵部尚書,要是想推薦一個人,肯定比他汪道昆要有力的多,故而他希望朱載坖能幫他一把。 

 朱載坖問道:“本兵可有人選推薦?” 

 汪道昆神色黯然的說道:“楊司馬中意常鎮兵備副使王崇古。” 

 朱載坖哦了一聲,才知道汪道昆為什麼這麼著急,和王崇古比起來,汪道昆還真是沒有任何優勢,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比汪道昆整整早了兩科,而且王崇古早就以知兵聞名了,汪道昆雖然一直在兵部,可是畢竟沒有在地方親自領兵過,和王崇古爭,汪道昆真是半點勝算都沒有。 

 但是汪道昆不得不爭,王崇古也是山西蒲州人,自己出身於蒲州王氏,還是蒲州張氏的姻親,要是他到了揚州,不借機打壓徽州商幫才是怪事呢! 

 朱載坖問道:“那閣老們呢?” 

 汪道昆說道:“嚴閣老屬意台州知府譚綸,徐閣老倒是沒聽說過有什麼屬意的人選。” 

 朱載坖想了想,嚴嵩推薦譚綸不是沒有道理的,譚綸是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現任台州知府,從品級上說,由知府轉任兵備,並不算出格的事情,而且譚綸也確實以知兵聞名,更重要的是,譚綸是嚴閣老的鄉黨,他是江西宜黃縣人,算是嚴閣老的小老鄉,所以嚴嵩想拉自己這個小老鄉一把,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