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169章 錢法混亂國用難

 到了本朝,又重新開始大規模鑄錢,嘉靖六年奏準鑄造嘉靖通寶錢18,830,400文,南京寶源局鑄造22,660,800文,一共南北兩京鑄造四十萬貫錢,不但比北宋少,就是比之國初,也是大大不如。 

 而且這些鑄造的銅錢並不流通,嘉靖有上諭:令工部查照永樂、宣 德年間事例於直隸並河南、閩廣鑄造嘉靖通寶解京,貯內府司鑰庫。這些銅錢被儲藏在內庫,這次撥給朱載坖的,應該也就是這批銅錢。 

 後來連每年四十萬貫都無法鑄造,因為鑄造銅錢,得不償失,準工部尚書奏請,暫行停止鑄錢。到現在大明也都沒有全面恢復鑄錢。 

 朱載坖問道:“李學士,孤聽說北宋鑄錢,還頗有錢息,朝廷每歲可以從中獲利,為何本朝鑄錢,還要蝕本?” 

 李春芳無奈的說道:“然鑄之大患在無銅。”沒有鑄錢所需要的材料,是大明不願鑄錢的根本原因。 

 大明鑄錢缺銅是普遍存在的。產銅的地域有限,而且時鑄時罷,銅礦的利用不足。 

 銅礦不但產地有限,而且大明絕大多數皇帝深受儒家重農思想的影響,將徵收賦稅作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對開礦認識不足。加之明初推行寶鈔,重點亦不在銅錢,所以當有官員或百姓請 求開礦採銅時,皇帝多以國家利不在此,而反對開礦逐利。只有在正統中後期,寶鈔不行,國家決心重整錢法時,才又重視開礦,但也是時開時罷。沒有足夠的銅用來鑄錢是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的問題,而這也是大明銅錢鑄造數量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直到本朝,才真的將鑄錢當做一件大事來做,原因也很簡單,寶鈔已經徹底被廢棄,無法使用。由於寶鈔已基本退出流通領域,寶鈔只具有象徵意義,徵收時雖還有錢鈔等名稱,但實際徵收的卻是銀和錢了。嘉靖朝實際流通的貨幣只有銀和錢兩種。嘉靖朝大肆整頓錢法,似乎是要推行一種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