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169章 錢法混亂國用難

 過完了萬壽節,朝廷也就進入正常,隨著秋糧的收穫,大明稅收中最大的一筆,也是主要的田賦,秋稅開始徵收。 

 同時在朱載坖的多次上疏請求哭窮的情況下,嘉靖終於答應給朱載坖支付一部分歲祿,這一部分是多少呢?嘉靖有上諭:令以三千石折三成以錢支給。 

 朱載坖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了,一般不是折銀就是折鈔,怎麼折錢支給了。 

 朱載坖於是將此事告知李春芳等講官,李春芳笑著問道:“折錢豈不是好事,難不成殿下想要折鈔?” 

 朱載坖趕緊把頭搖的跟電風扇一樣,大明寶鈔,狗都不用啊!早在正統年間“銀一兩當鈔千餘貫,每鈔一貫,折銅錢二文。寶鈔已經跟廢紙一樣了,國家開支不是白銀就是糧食布匹絲綢等物。 

 給他折鈔,還不如不給呢。但是據朱載坖所知,大明鑄錢不多,和兩宋完全無法相比,可以這麼說,大明民間的錢荒,比之兩宋更加嚴重。 

 大明的鑄錢,是個很奇怪的奇怪的事情,太祖即位鑄洪武通寶錢,後為推行大明寶鈔,而於洪武八年三月辛巳罷寶源局鑄錢。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寶源局不再鑄錢,只是各布政司繼續鼓鑄,只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禁止銅錢的流通,多半洪武在位時期不再鑄錢。洪武年間,大明鑄錢多少呢?按照戶部的記載,洪武 時天下共開錢爐三百二十五座,歲鑄錢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一萬四千八百文,也就是說,洪武年間,大明每年鑄錢一百八十萬貫。 

 這個數字多嗎?北宋鑄錢的巔峰是宋神宗元豐三年,歲鑄錢五百餘萬貫,正常也在兩百到三百萬貫之間,大明的這點鑄錢量,根本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何況還是時鑄時罷。 

 洪武二十六年停鑄銅錢後,直到永樂六年才開始重新鑄錢,直到宣德十年再次停鑄,每歲鑄錢已經不及洪武年間。宣德十年停止鑄錢,正統初年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鑄錢達六七十年之久。孝宗雖然恢復了銅錢鑄造,但是每歲鑄錢很少,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