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 作品

第104章 長纓在手縛孽龍(三)

 由於衛所制度的破壞,朝廷為了應付對內對外軍事需要,只有採取募兵的辦法。 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和募兵規模的逐漸擴大,國家不得不拿出鉅額的白銀來支付軍餉。自正統年間開始,朝廷每年就開始向各邊輸餉銀稱為“年例”,它既包括衛所軍的軍餉,也包括各地募兵的增餉。 

 雖然自嘉靖以來,募兵已經成為常態,募兵就得給餉,朝廷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由於朝廷財政不足,有限的錢財都得優先保障嘉靖興建宮室和舉行各種齋醮活動,朝廷既無法承擔本色糧餉的轉運和發放,全部折銀也拿不出這麼多銀子了。 

 大明的官吏們就開始在折色上動腦筋了,最典型的就是折色布匹,用來給士卒發放的布匹都是陳年舊布或者質量極差的布匹,根本不堪使用,還有就是折支,由於大明的糧食價格區域差異極大,大抵北方貴而南方便宜,就那如今來說,蘇松地區一石米最高不過七錢銀子,而九邊要一兩道一兩二錢。 

 朝廷折色時按照七錢的價格計算應當發給士卒的糧餉,但是實際上九邊的糧食價格遠遠不止七錢,朝廷其實變相的減少了士卒的軍餉,這就導致嘉靖時期兵變頻發,起因都是因為士卒的軍餉實在是太低。因為若是折銀還好,往往九邊折支布匹,這些布匹根本不值那麼多銀兩,士卒拿到後還要去兌換銀兩或糧食。 

 故而當戚繼光講到發餉而且是發折色銀三兩的時候,一眾士卒都是對戚繼光俯首帖耳,雖然他們都是些刺頭,但是他們可不傻。能要來三兩銀子一月,那說明自己這位戚總戎在當地肯定是吃得開的,因為他們是客兵,所需糧餉早就不歸本鎮支付了,而是該由蘇松鎮支付。 

 他們也都是老油條了,知道大明對客兵,一向是給最少的錢,幹最苦的活,最好都死光,朝廷就出點撫卹銀子才好,拖欠客兵軍餉,已經成為慣例了。而現在這位戚總戎,上來就先發餉,而且沒有漂沒,說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