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819章 天下事在人心忠奸!

 洛有之將這些分割,將一個郡分割成三個郡,保證了這裡不會自立,但最後這種分割方式,證明太過於分散,於是又在這裡設置州刺史,這裡被稱作南州,後來洛顯之又在這裡增設了南州行臺。

 一個南陽之地,有三個郡守,一個州刺史,一個尚書僕射,郡守主管地方政務,州刺史主管監察,行臺尚書僕射則主管軍事,可謂是高官雲集,各司其職,這種頻繁的變動,可想而知這裡的重要性。

 在燕國從太原往河東增兵時,梁國立刻就收到了消息,這條極其重要的軍情向著建業而去,南陽高層尤其是洛顯之派來的南陽行臺尚書僕射,清楚的知道他來到這裡就是要監察燕國的河東動向。

 梁國中消息傳遞的特別快,畢竟梁國有這個時代速度最快的水運,信使從南陽出發,沿著漢水和長江一路順流而下很快就到達了建業,這則消息很快就被遞到了皇宮中。

 洛顯之匆匆進了皇宮,他倒是沒猜測到什麼事,畢竟蕭衍實在是經常將他喚到宮中,在他剛剛走進殿中,就看到蕭衍興致勃勃的揮舞著手中寶劍,在堪輿圖上比劃著,他立刻就知道是關於軍情方面的事務,再一聯想,蕭衍果然開口道:“靈秀,燕國已經集結大軍進攻魏國河東了,我們之前所預料的果然成真。”

 洛顯之在具體的戰爭方面自然是遠遠不如蕭衍,他走到蕭衍身邊望著堪輿圖,振奮道:“那我大梁也可以開始進攻魏國了,陛下可有什麼想法嗎?”

 蕭衍本就是天才的軍事統帥,不需要洛顯之在這方面提供很多的幫助,他指著南陽說道:“按照我們先前的規劃,從南陽出兵,直接叩關,若是能一戰破關的話,就直接進攻洛陽。

 但現在朕有一個其他的想法,那就是兵分兩路,一路依舊從南陽進攻洛陽,一路則從南陽佯攻關中。”

 洛顯之對軍事雖然不精通,但對大勢的判斷卻是沒問題的,他一聽就知道蕭衍想要做的事什麼事,於是問道:“陛下,您是想要讓進攻關中的這一支軍隊來牽制魏國的兵力?

 關中是魏國的老巢,他們一定會守衛好武關,以便出現意外,這是您的目的?”

 蕭衍點點頭道:“想要從南陽攻破關中,其實是非常難得,或者說根本就不可能,在這一條道路上,有武關,有商於之地,還有最後的藍田,突破重重阻礙之後,才能進入長安。

 但用這些來恐嚇長安的那些人卻是可以的,那些魏國的貴人,即便是都是生長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又有幾個人經歷過戰陣呢?

 朕在這裡擺開陣勢,他們就要嚇破膽了。”

 洛顯之點點頭,對蕭衍此言很是認可,現在諸國中,就屬魏國差勁,這是天下有識之士都能夠看的出來的,但洛顯之卻並不同意蕭衍的做法,他沉吟了一番後說道:“陛下,臣有幾個問題。”

 蕭衍知道這是洛顯之有想法了,說道:“靈秀你說,朕聽著。”

 洛顯之便環繞著堪輿圖走著,同時緩緩開口問道:“臣的第一個問題是我軍進攻洛陽,從荊楚之地北上,是定然要經過伊闕的,陛下進攻這座關隘,魏國會不會有援軍而來呢?”

 蕭衍聞言沉吟後說道:“應當不會,魏國在涼州有軍隊防備西域,還要在河東佈置大軍和燕國大軍大戰,河洛本就有相當強的力量,守衛伊闕關中不需要派兵。”

 洛顯之點點頭接著道:“既然我軍進攻伊闕關中不會派兵,那我們進攻商於之地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牽制魏國兵力的目的是什麼?”

 蕭衍有些明白了,洛顯之又道:“如此一來,我們就是在為燕國人牽制魏國人,那臣就有第三問,您覺得燕國人和魏國人在河東,誰會贏?”

 蕭衍毫不猶豫的說道:“當然是燕國人,慕容恪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他是沙場宿將,魏國卻人才凋零,無論是河東還是朝中,都沒有什麼能人,這場河東之戰,除非能天降猛人,否則魏國必敗。”

 洛顯之感慨道:“是啊,我們都覺得魏國必敗,燕國必勝,那我們大梁付出犧牲和鮮血,給一個必勝的國家幫助,這又是為什麼呢?

 用大梁百姓的血給燕國人增加榮耀,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就讓燕國人多流些血吧,就讓我們大梁的百姓少流些血吧。”

 死道友不死貧道。

 更何況燕國死不了,梁國自己還比較弱小,哪裡有能力去幫助強大的燕國呢?

 蕭衍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發現了這是自己和洛顯之的思維不同所導致的結果。

 他是個優秀的統帥,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的按照戰爭最佳的角度去思考,但洛顯之思考問題則不同,洛顯之才是真正將戰爭視作政治的延續而思考問題。

 洛顯之繞了一圈,又走到了蕭衍的身邊,緊接著說道:“現在燕國和我大梁配合的很是愉快,但等到魏國滅亡,我大梁和燕國之間就會是最大的對手。

 況且燕國選擇進攻魏國,而不是先進攻漢國黃河以北的冀州土地,難道不是因為包藏著禍心嗎?

 他們想要用漢國來束縛住我大梁,為了不讓我大梁得到青州、兗州和完整的豫州,他們甚至選擇了放棄奪取肥沃的冀州南部的計劃。

 臣的父親早就看出來了他們的計劃,但沒辦法,這就是實力不如人的結果,現在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儘可能的擴展實力,如果能夠奪取河洛我大梁的實力將大大增強。

 對漢國就有了巨大的優勢,攻破伊闕,攻克洛陽,這是此番戰役的關鍵。”

 蕭衍緩緩點了點頭,集中所有的兵力攻破橫亙在梁國面前的伊闕關,這才是他所應該考慮的事情。

 伊闕。

 這處地點算得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邦周時代,這裡就已經極為重要,是秦國、楚國、魏國在這裡爭鋒的主要地點,在伊闕關外,戰死的士卒,不下百萬。

 如今又是一輪新的戰爭即將在這裡開始,蕭衍沉聲問道:“靈秀,此番能出兵多少?”

 洛顯之對國中的錢糧自然是瞭然於胸,立刻說道:“精兵兩萬,輔兵五萬,然後再從南陽以及荊州徵發民夫十萬,為這些人準備一年的糧草。

 如果一年的時間還沒能攻破伊闕關,那臣的建議是暫時後撤,因為那個時候,河東之戰應當是結束了,而且持續一年的戰爭如果久攻不下,士卒也會很疲憊,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機會。”

 為將近二十萬人準備一年的糧草,這是一個極大的數目,若非這些年江東風調雨順,在非徹底國戰的情況下,他還真不一定能拿出來。

 蕭衍沉吟了一番沉聲說道:“靈秀,這樣不行。

 朕還要五萬軍隊,準備兩年的糧草,一年的時間不一定夠,此番出擊,定要功成,河東之戰勝利,我軍只要能夠切斷從崤函而出的魏國軍隊,河洛就是我軍囊中之物。

 接管河洛後,就要順勢接手洛陽八關,否則剛剛到手的河洛,隨時都會陷入危險,一個關隘五千人到六千人,才能勉強維持,現在的軍隊人數遠遠不夠。

 而且伊闕關是守衛洛陽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人數太少是不可能攻克的,必須要晝夜不停地進攻,七萬人肯定不夠。”

 洛顯之差點沒繃住,他想過蕭衍會多和他要人、要錢,但萬萬沒想到張口就是多一倍,他忍不住回想起當初父親說過這件事,這位皇帝一遇到打仗方面,就會突發奇想,洛有之因為這個和皇帝沒少爭執,但基本上都是洛有之最後妥協,畢竟蕭衍不會無緣無故的要人要錢。

 洛顯之是萬萬沒想到現在輪到自己了。

 而且蕭衍的確是有理有據,雖然現在還沒有進攻伊闕關,但蕭衍已經是考慮周全,戰爭中以及戰爭後,都妥當。

 但五萬人!

 洛顯之知道這五萬人當然不可能是披甲的精銳,但即便如此,也不容易。

 洛顯之面露難色,他之所以不給,自然不是沒人,偌大的一個梁國,還不至於這麼點人都沒有,但問題是,大量青壯被抽調走,肯定會影響國中來年的耕種,這些人一走這麼久,生產就會耽誤。

 而且抽調這麼多地方軍隊離開,洛顯之擔心地方上出亂子。

 最重要的是,這麼多軍隊抽調走,他擔心漢國趁機反攻徐州和梁國所佔據的豫州部分,要知道一旦燕國、魏國、梁國三國開戰,那漢國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在燕國和梁國中,漢國會選擇誰進攻,洛顯之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一定是梁國!

 但沉思了一番後,洛顯之還是緩緩點頭道:“臣會給陛下準備好這些物資,士卒也會按照數量提供。”

 蕭衍有些驚訝於洛顯之的痛快,忍不住說道:“靈秀,若是你的父親在這裡,一定會和朕爭吵一番,不會這麼輕易的答應朕。”

 洛顯之無奈的說道:“那陛下覺得臣的父親最後會答應您嗎?”

 蕭衍朗聲笑道:“待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青雲就會同意朕的想法。”

 洛顯之一攤手道:“臣已經被陛下的道理說服了,於是直接同意,陛下若是不願意,臣願意同陛下爭吵一番。”

 蕭衍沒忍住笑,連忙擺擺手道:“那倒是不必了,這般就挺好,靈秀你去準備吧。”

 洛顯之躬身作揖,“臣告退。”

 ————

 餘觀南北諸朝之事,俱因奸而敗,因忠而盛,作奸者不知其何,為忠者亦受迷障,人心迷亂,紅塵萬丈,身在局中矣。——《觀世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