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43章 血色王畿

 現在楚王沒有絲毫怪罪,對他已經是非常大的恩典與信任。

 所以他的態度是一定要擺出來的。

 雖然他知道出兵不會有什麼結果,這些年王室的實力恢復的很不錯,即使經歷王子岸這件事,只要不是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王室是能完全能應付的。

 論做王的天賦,王子岸確實比他的哥哥要強,至少這一場政變稱得上快準狠。

 漢水諸姬的反應與楚國完全相反。

 實際上從從楚國和王室結盟開始,他們就有些慌了。

 畢竟這幾個國家從建立開始的任務,就是為王室防備楚國的,現在突然告訴他們,對面和我結盟了。

 如果不是王室強勢,這幾個諸侯心態都要崩了。

 這些年來,申侯等人可以說是備受煎熬,時時刻刻擔心被王室背刺,用他們來交好楚國。

 這讓申侯、隨侯、唐侯三人心中對王室很是不滿。

 雖然二十年年來,王室沒有這方面的意思,洛氏在王畿之中掌控大局,但這並沒有讓他們放下心來。

 畢竟新的天子是楚侯的外孫,到時候肯定是偏向楚國的。

 到時候王后再給他灌輸一些思想,他們這三個和楚國毗鄰的諸侯肯定要吃大虧。

 沒想到王子岸直接弒殺了太子,這瞬間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不管其他諸侯怎麼看,申侯、隨侯、唐侯三人喜出望外的派出了國中大臣,攜帶者大批的貢品前往王畿洛邑,承認王子岸的王位。

 天底下這樣的諸侯還是不少的,尤其是上一次利益獲得的不夠多的那些諸侯,都指望著新王上位能夠獲得更多。

 面對著複雜的局勢和洛國暗中的表態,除了楚國,其他諸侯國也就偃旗息鼓,沒再聲張。

 但是很多人都意識到,這種踐踏宗法制度的人居然能夠做王,一下子讓很多人心中活了起來。

 洛侯不再擔任天子卿士,鄭侯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上好的機會。

 鄭國是距離洛邑最大的姬姓諸侯國,在諸夏列國之中也有足夠的分量。

 只要自己現在到洛邑之中支撐王子岸,那麼投桃報李,王子岸一定會回報給自己權力。

 洛國雖然不朝周,但以鄭侯對洛國行事風格的瞭解,

 最終一定會默認王子岸的王位,那麼一旦他能夠擔任執政,一定能為鄭國獲得無數的好處。

 雖然不可能獲得像洛國那種超然的地位,但這些年在洛成的執政之下,王畿的財富可不在少數,對於擴大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都是有極大作用的。

 整個諸夏列國,晉國、齊國、洛國保持緘默,楚國怒而興兵,鄭國站隊洛邑,宋國、陳國伺機觀望,秦國、費國還在與戎人血戰,一群小國惶惶不可終日。

 這種詭異的氛圍,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將整個天下籠罩在其中。

 ……

 對“血色王畿”的記載,周王朝官方史書中,對於悼太子進的薨逝緣由是懿王崩殂,於是傷心過度而死,所以最終僖王登基。

 但是這種掩人耳目的手段太過粗糙,得益於洛氏皇族對史書的保存,我們能夠看到,很多諸侯國的史書中都明確記載了“岸弒太子進”。

 這種直呼其名,不為尊者諱的行為,證明僖王的作為嚴重挑戰了當時的道德底線。

 從僖王弒兄開始,整個春秋的歷史都籠罩在暗殺的陰影之下,僅僅粗略統計有名有姓的諸侯就有上百位死於刺殺或者直接弒君,歷史徹底滑落向禮崩樂壞的深淵之中。

 當然,這件事情最嚴重的影響莫過於洛國不朝周,這對周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隨後各國諸侯的表態,證明了一件事情。

 一旦洛國迫於周禮與周王室斷絕外交關係,周王室維持統治的整套體系都會在瞬間崩塌。

 這也印證了筆者的觀點,被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所謂懿王中興,就像是建造在沙灘上的城堡,不過是在洛國付出血的代價之下的迴光返照罷了。——《周王朝興衰史

 春秋最經典的弒君環節開始,在接下來的三百年裡,大概會有一百多位國君死於臣子、公室子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