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作品

第12章

 從鬥飯貝到石榴飯貝,再到配底託的n個進階過程,漸而取代了早期蓋碗,逐漸形成當代蓋碗,形式各樣,不過碗和蓋子大多沿用以前的風格,仿古繪山水畫,碗內繪避火圖。

 北京氣候高寒,茶具以保溫為要,所以蓋碗茶一時風行,四川受影響最深,至今特色不減。“以前老百姓喝茶用的是渣胎碗,只有皇宮、官府,富豪鄉紳之家才用蓋碗喝茶。”因此又得名官蓋,為附庸風雅,山水畫或吉祥寓意最符合官蓋的氣質。

 譬若這套黃釉暗刻龍紋蓋碗,應是清朝原產,雖不至御用層級,但非王公貴族亦不敢擅用。

 “難怪古裝戲裡達官貴人都喝蓋碗茶。”原以為推蓋品茗是為顯文人風雅,沒想到竟為保溫,“不過你怎麼知道飯貝?”

 飯貝走勢最好的時候是民國十年,他是清朝人,按理說不可能知道後世的事。

 徐清猜度:“又是電視上看到的?”

 徐稚柳搖搖頭:“你再猜猜?”

 “考我?”

 “不是。”

 既然不是故意考校她,徐清一下子猜到首尾:“和他有關?”

 真就默契天成,他們真的是對手嗎?徐稚柳小心留意她的神情,解釋道:“他每隔幾天會給小七上課,講古今陶瓷的發展史。”

 小七看起來不懂古陶瓷,也沒有什麼興趣。程逾白一週上兩次課,雷打不動,有一次回來幾近夜半,還是把小七從床上拽了起來,講一堂關於官古酒令盅改進的課。小七聽得昏昏欲睡,被揍了半節課才清醒。

 酒令盅是小件,成本高,盈利小,在清朝能做脫胎酒令盅的都是資本雄厚的窯戶,就連湖田窯也很少自制、代燒酒令盅,不過官窯除外。抗戰之後捨棄原本官古酒令的粗糙部分,對造型、工藝流程進行了改進,最終成果雖然沒有脫胎酒令盅華貴,但價錢適中,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這還是其次的,重點是他發現,程逾白講課好像不是為了讓小七懂得多少陶瓷知識,他會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式,偶爾也能讓小七拍手叫好。有時一堂課還會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採用不同的講課方式。

 徐清語塞,聲音像卡在喉嚨眼裡:“只有小七一個人?”

 “嗯。”

 “上多久啊?”

 “約莫一個時辰。”

 那就是兩小時。徐清不說話了,徐稚柳也歸於沉默。兩人互看了一眼,誰也沒再開口。

 又過一會兒,一瓢飲陸陸續續來了幾個人,大概都是許小賀相中的競選嘉賓。他們在原先內定的“不二之選”家裡參觀、喝茶,逛園子,間或整理著裝,準備臺本,儼然把一瓢飲當成擺設,氣得小七吹鬍子瞪眼,直說要找許家父子算賬。

 而許小賀如約到達後第一句話,更是一盆冷水直接從頭澆下,讓他原地嗝屁。

 “我媽在萬禾傳媒安插了眼線。那眼線昨晚告訴我,九號地明面上做古陶瓷村重建,實際在項目後期,會開發大型shopping mALL和主題樂園,還會引入文旅性質的陶瓷體、藝術中心和文藝展播廳,依靠資本手段圈錢,讓九號地成為景德鎮第一個大型陶瓷文旅風向標。這份文件在公司屬於高密檔案,連董事會都不知情。”

 許小賀把小七踹了出去,死死盯著程逾白道,“不過看你的表情,好像一點也不驚訝,這麼說九號地的項目規劃,你和許正南早就達成了共識?”

 他滿眼都是血絲,頭髮凌亂,聲音暗啞,應該是聽了眼線的話氣得一宿沒睡。程逾白剛要開口,就被他急聲搶白:“我第一次出現在這裡時,你告訴我,你是一個堅持手作的陶瓷人。”

 哪怕已經是21世紀高科技時代,但他做的東西依舊和工業沒有一點兒關係。他們這幫人在自己的世界玩泥巴,把泥巴玩出了一個新高度,變著法的玩泥巴,追求一種外人看不懂的美學、態度和生活方式,卻偏偏讓人瞠目結舌,不敢隨便展露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