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作品

第12章

 小時候,我們接受的所有教育是:公平競爭,友誼第一。

 出了校園我們才發現,市場經濟主導的競爭機制,沒有友誼,更無公平。

 徐清和顧言說,關於七號空間站她可以去找程逾白談談,於是光明正大地翹了班,九點不到就坐在一瓢飲的露臺上喝起了茶。

 程逾白遠遠掃她一眼,又看了眼殷勤備至的小七。

 小七頓覺後脖子一涼。

 正納悶呢,徐清好心地向他解釋:“昨天程逾白說不會讓我輕易喝到他這兒的茶。”

 “啊?”

 徐清掀起茶蓋,湊近聞了聞:“早春的新茶?”

 “是,穀雨前採的第一茬嫩芽,嘗著清新吧?就是有點苦,不知道你喝不喝得慣。”

 “苦嗎?”徐清舔了下舌尖,“不苦啊。”

 人就在面前,眼睛卻若有似無瞅著別處,小七不回頭也知道斜後方抱柱上倚著的是誰。她那一副捧著蓋碗細細品砸的模樣,真像上門來找茬的。

 小七嚥了咽口水:“你懂茶?”

 “一點點。”徐清說,“用虎跑泉水配上玻璃杯,撮2-3克芽兒,加水七八分泡龍井最佳,蓋碗也不是不行,不過就跟小孩偷穿大人西裝一樣,瞎講究。”

 得,還真是來找茬的。小七不太懂茶道,咂摸著眼前這人和程逾白關係匪淺,上趕著拿了茶櫃裡最貴的一套茶具,不想直接把人頭送到敵軍營帳裡了。

 “怪我,要不給你換個玻璃杯?”

 “不用,我不講究。”

 哎喲姑奶奶,您要不講究整這一出幾個意思?小七眨眨眼,直覺腦門上戳著一把無形的刀。

 徐清抿一口茶,低頭時餘光瞥向程逾白。

 程逾白瞭然。

 蘇州一代首推碧螺春,以洞庭東、西山所產為主,常用山泉水沖泡。廣州潮汕一帶則鍾情用小杯細啜烏龍,稱之為“功夫茶”,與之配套的茶具可謂“烹煮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煨、孟臣壺、若琛杯。青城山、齊雲山一帶講究道茶,意在表現道家清靜無為與大道自然的思想意境。

 行行有門道,她手裡的蓋碗茶,確實是老成都的興潮玩意兒。

 以前她不講究,沒少被他數落。現在倒好,拿他教她的東西反過來挑釁他,長本事了。曉得她來找不痛快,程逾白偏不搭茬,冷冷一笑轉身離去,徒留徐清一口茶噎在喉嚨,半上不下。

 好一會兒,身旁響起一個聲音:“以前遇見過一個遠方遊士,招待我喝過一次白嶽的道家茶,據說白嶽與黃山南北相望,有黃山白嶽甲江南的美譽。那裡是道家的桃源洞天,山林險峻,空谷幽靜,盛產白嶽黃芽。”

 “嗯,就是齊雲山,現在都叫齊雲毛峰。”清明後穀雨前採摘,黃中隱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香若幽蘭。知道徐稚柳是在替她化解尷尬,徐清笑了笑,“有機會的話,你真應該到處走一走,嚐嚐各地風味,味道都不一樣。”

 徐稚柳靜了一瞬,說:“我沒有過。”

 “嗯?”

 “我從沒有過到處走走看看的機會。”過去是,現在也是,以後也是。

 徐清放下茶杯,說:“對不起。”

 “不要緊。是他教你的茶道?”

 “你真的只有十八歲?”

 徐稚柳莫名,又聽她說:“眼睛可真毒啊。”

 看來是猜對了。

 她句句帶刺,還說人瞎講究,擺明了意有所指。徐稚柳本來想問她要不要聊幾句,卻見她低頭看時間,顯然那段過去對她而言並不容易開口。

 她不說,他也不問,上前研究“蓋碗”。清代重蓋碗茶,又稱“三才碗”,天地人也,茶杯一式三件,下有託“地”、中有碗“人”、上置蓋“天”,包含古代哲人“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只古時候蓋子和碗要一起利削一起燒,開窯時左右搓動,蓋和碗才能分開,這樣相接的子口處不上釉,就容易積下茶垢。後來有人研究“盂”,在原有基礎上改進造型,配上蓋,逐漸形成“飯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