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天黑 作品

第二二一章 一段往事

    柴正匡,是豐朝武桓皇帝的嫡長孫,因為其父早亡,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孫——這位武桓皇帝,前文也有提到,正是文德皇帝柴寒從侄子中過繼到自己名下的柴明言。

    文德皇帝柴寒一生以德治國,作風儉樸,勵精圖治,改革禮、法,將豐朝的積弱一掃而空,後世稱此階段為“文德中興”;而武桓皇帝柴明言繼承了叔父遺留下來的強盛國力與志向,多次揮師北上,御駕親征,為豐朝再拓疆土,雖然對國內的經濟民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觀其一生也仍不失為一代明君。

    柴明言駕崩後,嫡長孫柴正匡順理成章地繼位,那年他十九歲。

    十九歲,說幼小肯定不算幼小,說成熟倒也並不完全成熟,但柴正匡是親眼看到過爺爺意氣風發的人,而他正值年輕氣盛,意欲也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添個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邊的胡人,被他爺爺打怕了,而西邊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漠和接天連地的群山,一時之間柴正匡的一腔熱血還真是無處發洩,而他旺盛的精力讓他把目光從疆域之外轉移到了國土之內。

    武林,一直都是困擾著朝廷的一大難題,這些江湖人士們或有組織、或沒組織,但多多少少都不把法紀放在眼裡,懷著“攘外必先安內”和“閒著也是閒著”的雙重心態,柴正匡準備著手整治一下這些不是很聽話的江湖人士們。

    其實江湖也需要整頓,因為武林和綠林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個好人、一個仗義的大俠,出於某種原因便有可能轉化成為一個惡人、一個強盜。而就算沒有這層轉化,江湖人士的存在本身便是對於王朝法紀的一種漠視,因為江湖信奉的是“以暴制暴”、“血親復仇”和“路見不平便拔劍”,即“結果正義”;而朝廷信奉的是“秩序井然”和“法成令修”,即“過程正義”。這種根源性的衝突,使得江湖和朝廷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且無法被根除。

    但整頓也是需要方法的,柴正匡為自己的年輕付出了代價,他選擇了一個最為極端的方法,意圖一蹴而就,在朝堂之上他力排眾議,派遣大軍對各大門派進行圍剿。

    這個決定,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話,那大概就是“弱智”。

    誠然,豐朝的軍隊都是剛剛經歷戰火洗禮不久且得到戰場考驗的強力軍,其中最強的“龍驤衛”和“虎步騎”更是無人可當,分別位列步騎翹楚,雖然單兵實力或許不如江湖高手,但在正面戰場上依然能輕鬆戰勝任何一個單獨的門派。反觀江湖中人,就算整個武林中的精英結合到一起,也難以戰勝朝廷的大軍壓境,雙方的戰力之差可謂懸殊。

    但柴正匡錯就錯在,他覺得朝廷的軍隊戰鬥力更強,就能贏下整個“戰役”。

    那一年的天下群雄會,血染江湖。面對龍驤虎步的突襲絞殺,武林群雄展現出了驚人的團結,也開啟了這場曠日持久、堪稱慘烈,最後也沒有贏家的戰爭,就連一直保持著中立的三教也未能倖免——到場江湖高手損傷近半,直接導致須彌寺群僧受縛、扶搖派道觀閉門,唯有長風書院因這些年來在朝中的勢力得以苟延殘喘,而當時三教之下足以和丐幫分庭抗禮的最強門派、號稱“天下武夫,非丐即魁”的天魁派更是悉數戰死,從此一蹶不振。

    江湖,沉寂了整整五年,各大幫派還是沒能恢復元氣。

    柴正匡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志得意滿,但不意味著這事兒就這麼草草結束了。

    你打了人家,人家是會還手的,今日不行便明日,明日不行再明日,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