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 阿房宮賦7





漢初。




劉邦終於也將心放回了肚子裡:“還好後面的兒孫輩爭氣。”




什麼巫蠱之禍血流成河窮兵黷武民亂四起,這不是活脫脫的亡國之象嗎?!劉徹這小子,能幹是能幹,折騰也是真能折騰。




咸陽宮。




聽完後朝事的嬴政真心實意地羨慕了,人家的王朝動亂、太子遭劫總有能幹的兒孫跳過這副擔子綿延國祚,怎麼大秦就......來了胡亥這麼個廢物?




始皇陛下糟心不已,偏偏楚棠“沒有眼色”地上來補刀:




【可惜始皇帝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長子扶蘇本來就不能完全令他滿意,橫插一腳的胡亥又是個敗家玩意兒。政哥:一人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真·受傷的嬴政臉色頓時又差了幾分,心裡明白是一回事,被人點出來又是一回事。他看著跪在下面似乎還有些不服氣的胡亥,氣頓時更不打一處來,狠狠瞪了他一眼,呼來左右:“把他給朕拖出去跪著!”




看得鬧心!




一旁終於趕來的扶蘇耳聽得水鏡中一聲聲斷語早已是又怨又悔,深深地叩首請罪:“父皇,兒臣無能。”




嬴政深深地看了一




眼跪伏的長子,扶蘇確實不類他,但他是長子,又仁孝剛毅,嬴政確實對他寄予厚望,不過顯然,未來的扶蘇沒有長成他所期待的樣子。嬴政是當真覺得心累了,別人的兒子各個能幹,怎麼他就連個合意的繼承人都選不出來?




【看到有人腦補李世民魂穿胡亥,太宗陛下英明神武內外兼修一舉挽救大秦江山,活脫脫爽文設定。】




猝不及防又被cue到的李世民:“朕......魂穿胡亥?”




他怎麼有些聽不懂?




【倒也不止穿成胡亥,還有穿成劉禪趙構堡宗等的,都是一樣的劇本。二鳳:一個在同人文裡魂穿不同昏君挽救各代江山的天選工具人明君。】




“噗——”




震驚之後李清照率先笑了出來:“是說太宗皇帝的英魂返生到秦二世等人的身上了麼?後人的想法當真有趣。若是太宗陛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當真是儼然可望了。”




說著她又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若那未來的皇帝或當今官家當真是唐太宗就好了。”




那樣大宋怎會有靖康之恥、偏安之難?




唐朝。




對唐太宗推崇備至的杜甫也有些興奮:“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太宗陛下之功績世所公睹!”




歷代昏庸敗亡之君的臣民,誰不盼著逢上這樣一位明主挽國於危難?




晚唐。




杜牧乍聞這樣的荒誕之語一陣失笑:“後人難平之時當真會異想天開,可惜啊......”




杜牧憑欄極目悵望,若幻想當真能實現,他也真希望太宗能降臨本朝,一肅侈迷衰頹之風。




貞觀朝。




一眾臣子紛紛笑開:“陛下之賢明,百代共望,這是大唐之幸、臣民之幸!”




他們一齊拱手,真心實意拜服明君。




身負殷殷的李世民既覺荒謬又忍不住胸中激盪,世人認可他,予他種種期待。他明瞭玄武門之變自己或難逃詬訾,故而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唯恐德行有虧,致天下謗怨。況丈夫生於天地,但求俯仰之無愧。君者公器,萬民在肩,不可不慎,所幸他並未辜負。




只是......




想到楚棠先前的話,李世民又是嘆息。於治國一道他或許尚有心得,但在教孩子上,饒是他也要頭疼哦!




家事國事,偏偏他的家事都是國事。




三國。




劉備等人面面相覷:“穿成阿斗,挽救江山??”




他的好兒子別也是個秦二世吧!




秦朝。




嬴政沉默了一下,自家能堪大任的兒子,竟然已經匱乏到需要借後世帝王荒魂轉生的地步了嗎?




未央宮。




劉徹咂摸著有些不是滋味:“朕也不比李世民差吧!”




就不能是他魂穿麼?他早百年把匈奴打趴下。




不知何時進來了的司馬相如忍了又忍,到底還是耿直道:“變成胡亥,需呼始皇帝為父。”




劉徹:......




“滾出去!”




司馬相如:“......是。”




名滿天下的大才子再一次罵自己多嘴。




明朝。




馮夢龍連連呼妙:“魂魄寄生惝恍奇幻,後人果有奇思妙想。早知如此還要什麼唐太宗夜罵李隆基,完全可以寫太宗寄魂玄宗帝啊!”




他仿若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手中的筆頓時蠢蠢欲動。




另一邊。




年輕的李贄摸著下巴若有所思:“君主賢明則國家昌,君主昏暗則生民困、國敗亡,國之盛衰繫於一人,如此說來,君王才是德之賊啊!”




他說得平平似是自語,哪知一旁的好友嚇都要嚇死了。




“你在胡說八道些什麼!”




他一把將人拉到僻靜處,壓低聲音認真告誡:“君正國昌,所以代代盼得聖明君,賢明之君自可救世,怎麼能說君主是...是......”




友人不敢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李贄卻是一本正經:“明君當然可以救世,然如唐太宗一般的明君又有幾個?若遇昏暗之主,世道幽寐,百姓受難,又當如何?”




“那......那也是有明君的啊!”




“明君難求。”




李贄沉沉斷語。




世道當真能全然寄託在一人身上麼?他隱約覺得抓到了什麼東西,又似乎混沌不堪。




【但是歷史不做假設,它自有其發展規律,特定的歷史人物應在特定的時代發揮特定的歷史作用,所以如何意難平的暢想也只能是一種玩梗的暢想。




未來只會是今天的未來,無數歷史的選擇成就了我們的現在,誰又能說現在不是最好的安排呢?】




楚棠感慨著,聽得分明的眾人若有所思。未來只會是今天的未來,後人坦然接受一切歷史的選擇所鋪就的軌跡,縱有血淚,不改豁達。他們忽然生出一種欣慰的驕傲,這是華夏的氣度與明哲。




但是,李世民負手:“後人不知我等逢得天機,後事已明,總能籌謀。”




明朝。




朱元璋仔細思量水鏡中的種種言語,眼神掠過堂下的朱棣和朱標,語氣添了幾分篤定:“前人選擇成就後人歷史,那咱如今,總要讓他們走得輕鬆些。”




晚唐。




李商隱忍不住嘀咕:“楚姑娘這話說得倒也通透,但是...不是講《阿房宮賦》嗎怎麼就牽出這麼一大串了?”




果然偏題只有一次和無數次。




李商隱為痛失姓名的小杜抱不平,那邊的楚棠似乎聽到他的吐槽,總結之後終於將話題開始往回拉。




【可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必要聽一聽千年前的理性的聲音。誠然如杜牧所說,百姓確實不敢言,但他們當真敢怒,於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這兩句涉及的歷史事件大家也很熟悉,前者指的是秦末的農民起義,後者就是項羽攻入咸陽城化身縱火隊長的事了,項羽是楚國人。】




咸陽宮。




蒙恬率先按捺不住大罵出聲:“賊子安敢如此?!”




一旁的蒙毅同樣憤憤:“當年王翦將軍破楚尚不曾焚燒楚宮室,項羽小賊簡直喪心病狂!”




他怒氣衝衝地向上首的君王一抱拳:“陛下,臣請命去把這個項羽找出來,以絕後患!”




“對!以絕後患!”




其他人附和道,群情激奮地望向始皇。




【大家知道太史公很欣賞項羽,曾作《項羽本紀》為之揄揚,認為他的功業可以比肩帝王。這固然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但“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項羽的軍事才華是無可置疑的,他是一員悍將、一員猛將。




可司馬遷同樣沒有迴避項羽的缺陷,就從他攻入咸陽焚燬秦宮室這一行為來看,就純是為了洩私憤、報私仇而全然不具備一個為君者的眼光和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