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院士 作品

第二百一十章:大會開幕


  2018年8月1日。

  第二十八屆國際數學大會正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拉開帷幕。

  酒店的房間中,徐川著西裝站在衛生間的鏡子面前整理一下自己的儀容。

  房間外,門鈴‘叮咚’‘叮咚’的響起,像是在催促著裡面的人。

  走過去打開門,門外站著的是自己的四名學生。

  “教授,您準備好了嗎?大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年齡較小的學生沙希·佩雷斯站在門口興奮的問道。

  徐川看了眼都朝他投來期待目光的幾名學生,笑道:“走吧。”

  “教授,你這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數學大會嗎?”電梯中,性格活潑的沙希好奇的看著沉穩的徐川問道。

  “當然是第一次,怎麼了?”徐川扭頭問道。

  “可你看起來一點都不激動的樣子,而且今天可是菲爾茲獎頒發的日子,難道你不期待嗎?”

  徐川笑了笑,道:“激動和期待是肯定的,但在心裡就足夠了。”

  “這話聽起來像是個中年人或者老頭子。”沙希·佩雷斯嘀咕了一句。

  一旁,阿米莉亞聳了聳肩開口道:“如果你也能像教授一樣證明一個七大千禧年難題,也許就能體會到教授的心境了。”

  頓了頓,她又接著補了一句:“不過你這輩子永遠沒可能了,畢竟你已經二十四歲,而教授是二十歲的時候證明的霍奇猜想。”

  聞言,沙希頓時就不說話了,這太打擊人了。

  一旁的谷炳和羅傑·迪恩也嘴角動了動,欲言又止。

  阿米莉亞這樣一波aoe傷害,真是致命。

  徐川笑了笑,沒有說話,帶著幾名學生朝著會場走去。

  20歲就證明一個千禧年難題,如果沒有上輩子的知識,他也不可能做到。

  或者換種說法,如今這個世界上大概沒人能做到。

  哪怕牛頓或者高斯出生在這個時代,也不一定能做到。

  當然,他沒說肯定沒法做到,只能說很難很難,幾乎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數學,早就不是十幾世紀時期的數學了。

  龐大數學知識和繁多的數學分支,讓如今的數學家很難在年輕的時候就做出偉大的成果。

  20歲,甚至都不夠一個人將證明一道千禧年難題所需要的知識全都學完的。

  龐加萊之所以被數學界稱為‘史上最後一位數學全才’,原因也在於這裡。

  他所在的二十世紀初,那時候的數學就已經龐大至極了,想對其進行一個全面的瞭解和學習,再到深入研究,就已經很難很難了。

  而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紀,數學再經歷百年的時間,分支已經龐大到常人很難想象了。

  其他的不說,光是幾何學就有十幾種大分支。

  他的祖師爺教皇格羅滕迪克老先生所研究的代數幾何,也不過是平面解析幾何與三維空間解析幾何的推廣罷了。

  在當今能對所有數學領域都有所瞭解的人,比野生大熊貓稀少多了。

  縱觀如今的整個數學界,能有這種美譽的,也就陶哲軒一個了。

  數學家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這種問題如果不定出明確的標準,討論起來都是扯dan。

  如果把標準定成“對當時(幾乎)所有數學分支都精通,並且對它們有著很深刻的理解”,可能最後一個人就是龐加萊,或者希爾伯特。

  如果把標準定成“不僅對當時(幾乎)所有數學分支都精通,還在(幾乎)每個分支上都做出了非凡的貢獻”,那毫無疑問希爾伯特和龐加萊都不夠格。

  最後一個這樣“全面開拓整個數學的疆域”的存在是歐拉和高斯。

  當然,“全面性”或“綜合性”並不是對於“評價一個數學家”這件事的恰當打開方式;因為在數學上顯然不是每件事都具有著相同的重要性。

  評價一個數學家,一個公道的標準是看他做了多少“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光看他做了多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