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張俊 作品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傻眼了的研製難度

  所以我們必須要儘可能的延長智能仿生人造心臟在人體內的工作時間,這就對材料有了及其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

  此外,還要具備極強的生物相容性,簡單來說就是這些材料必須親和人體,不能存在排異或者過敏等反應。畢竟這些材料要在患者體內長期存在,所以一旦出現這些反應的話,將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

  一般來說,具備這些要素的材料都是金屬,如鈦金屬,就是人體醫療器械和之中最常用的金屬,因為鈦金屬具備上面的那些條件。

  但是鈦金屬也有自己的侷限性,並不是所有零部件都適用於這種金屬。尤其是這款智能仿生人造心臟要模擬真實心臟跳動收縮,所以材料上面必須還要有一定的人性和柔軟度。這樣才能夠進行收縮。

  而金屬顯然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唯一符合的就只能是高分子複合材料了。而且還是複合上面那些要素的高分子符合材料。

  接下來就是能源供應方面了,智能仿生人造心臟肯定不能給想真實心臟一樣依靠人體提供能量支撐,所以還是需要自備能源。這方面一般都是採用電池作為能源驅動整個設備運轉,但電池的壽命有限,時間一長的話可能就要進行更換了,如此一來就要對患者進行重新手術,對患者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和痛苦。

  所以能不能選用一種新能源或者說新電池,能夠確保長時間不需要更換電池,甚至是終生不需要進行電池更換。

  可能有人已經想到了,是否採用目前人類在宇宙探索中所使用的核電池,其核電池具備長久放電性,如此一來,就能夠滿足人造心臟能源需求了,而且終生不需要充電。

  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核電池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好。它也有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輻射問題,核電池所採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輻射性,放在人體內,是否對人造成傷害,是否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這個值得斟酌。

  另外心臟就那麼大,能夠給予電池的空間很小,在如此小的空間內塞下一顆核電池,顯然有些不太現實。即便是塞下了,如此小的體積,所產生的持續電池功率非常有限,恐怕無法支撐這顆智能仿生人造心臟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