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205、泡溫泉論證(二更合一,269w營養液...)

  一眾卿大夫忙保證自己一定會約束好家人族人。

  秦王子楚之後下詔,將秦王室土地上種雜糧換主糧的事交予正在咸陽學宮教導學生和著書立說的許明。

  農家人最重農人,許明又慣來老成持重,還曾經跟隨朱襄多年,最適合做此事。

  他又點了一位秦國宗室,和上卿蒙驁一起監督秦國市場,以免富戶胡亂摻和,將好事變作壞事。

  誰都知道,秦王子楚和長平君朱襄嘴上說的是富戶,實際上是敲打秦國的貴族士人。

  蒙驁自從廉頗和李牧入秦之後,又有王翦嶄露頭角,便沒有再帶兵,安心寫信督促兒子和孫兒上進。

  當蒙恬立下戰功之後,蒙驁幾乎把咸陽城每一個有交情的人的門都敲遍,以各種藉口炫耀孫兒。

  蒙驁的摯友叫隗狀,是一個很低調溫和的人。

  在蒙驁炫耀過幾次之後,這位低調溫和的老實人隗狀,居然拿著掃帚把蒙驁打了出來。

  看著隗狀揮舞掃帚虎虎生威的模樣,就知道隗狀年輕時應當也是戰場一把好手。

  現在蒙驁被重用,推舉了自己的老實人朋友一同去監督百官。

  隗狀不僅沒有感謝蒙驁,還氣得不行。

  他只想低調地當上卿當到壽終正寢,一點都不想和群臣作對。這友人不能要了!

  朱襄聽到隗狀的名字後,多看了隗狀一眼。

  隗狀,原本歷史中無人知曉,後來挖出了文物,發現他是秦始皇時期丞相之一。

  秦國置相國(即相邦),相國之下有左右丞相。秦朝建立之後廢相國之位,保留左右丞相。呂不韋曾任相國,李斯曾任丞相,其實秦王政到秦始皇時期,還有其他丞相。

  李斯任廷尉時,秦始皇的丞相就是隗狀和王綰。他們二人同上書分封秦王子,與李斯政見相左。

  不過雖然他們與李斯意見不同,但秦始皇做出決定之後,這兩人非常積極地支持秦始皇。隗狀和王綰先提議神化秦始皇的功績,並加強皇帝專|制集權;之後隗狀主抓經濟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就是他在執行;王綰巡視全國,進行郡縣制的改革。

  所以雖然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貨幣等是李斯總結提出,但大部分事不是李斯所做,李斯只是提議者。兩位老丞相才是實施者。

  待隗狀去世之後,李斯才補上隗狀的丞相之位;王綰死後,馮去疾當上了秦國丞相。

  李斯雖位列馮去疾之後,但政務以李斯為主,馮去疾只是類似於如今荀子的地位。

  然後,李斯把秦國治理得一塌糊塗,矛盾四起。

  朱襄看著隗狀走了一會兒神,在心裡吐槽原本歷史中的李斯或許很有本事,但本事可能不在治理一個結束戰亂的國家上。

  秦王子楚注意到了朱襄的視線,立刻誇讚了隗狀。

  等換下了秦王的衣冠後,子楚好奇道:"你認識隗狀?我都不怎麼認識。"

  朱襄道:"聽說過,是個在經濟上有些見識的人。"

  子楚道:"既然你都誇獎他,那他肯定有些本事。"

  朱襄哭笑不得:"不一定。我也瞭解的不多。"

  隗狀在史書中記載不多,甚至在《史記》中的名字都錯了,還是後世挖出了文物,才知道他叫隗狀,不叫隗林。所以他有幾分本事,朱襄真不知道。

  但能在秦始皇時期當丞相,本事肯定還是比普通卿大夫大一些。

  子楚道:"我觀察他一段時日,若他真有本事,等蔡澤再威脅我要辭去相位,我就派隗狀去給蔡澤幫忙。"

  具體職位可以之後想,就是給相國幫忙。歷代秦王壓榨人都有一套。

  朱襄道:"我看你還不如把李牧直接提拔去當相國。反正秦國將軍多得是,誰去南越都行。"

  李牧道:"朱襄,別逼我。"

  朱襄好奇道:"如果我逼你會如何?"

  李牧道:"我會將你在南越做過的事一五一十告知荀子。"

  朱襄:"......"

  子楚捧腹大笑:"告,趕緊告,寡人支持你!"

  朱襄咬牙切齒。他本想說李牧隨意告,自己在南越又沒做過會讓荀子揍他的壞事。

  但他又想了想,有些不確定自己真的沒有做過會讓荀子揍他的壞事,不由猶豫了。

  "不管你們了,我去伺候荀子和廉公。夏同、李牧,你們二人的飯菜自己解決。"

  子楚和李牧對視一眼,跟上朱襄的腳步。

  朱襄能下廚的時候,他們自己解決飯菜是不可能的。荀子和廉公又不缺自己這雙筷子,當然是一同去蹭飯。

  至於秦王跑到丞相和大將軍那裡去蹭飯。這時候還有什麼秦王什麼丞相大將軍,只是長輩晚輩而已。

  荀子看見朱襄和子楚兩個令他頭疼的人一起走來,一旁的李牧滿臉歉意,忍不住深深嘆了口氣。

  荀子問道:"朱襄,你休息夠了?"

  朱襄不明所以:"休息?啊,休息夠了。"

  荀子道:"過來。"

  朱襄走過去。

  荀子問道:"你離開這些年,可有好好讀書?我來考你。"

  他從袖子裡拿出戒尺。

  朱襄:"......"等等,怎麼突然考校起功課了!

  廉頗連忙把子楚和李牧拉到一邊,給兩人抓了兩把炒南瓜子,興致勃勃看著朱襄被考。

  朱襄從贏小政離開吳郡之後,因為事務繁忙,就沒有好好讀過書;去送別春申君這一路,更加無法讀書。

  朱襄本來想靠自己的記憶和見識糊弄過去,但荀子是什麼人?他總能抓住朱襄的錯漏。

  荀子舉起了戒尺,朱襄伸出手掌,那坦然到破罐子破摔的神色......

  李牧嘆氣:"政兒就是這樣和朱襄完全學壞了。"

  子楚使勁點頭。沒錯沒錯。政兒認錯的時候就是這樣。

  廉頗卻搖頭。政兒比朱襄好多了。

  遙遠的吳郡,已經到達郡守府,開始處理堆積如山公務的嬴小政打了個大大的噴嚏。

  他氣鼓鼓把筆往地上一丟,大罵道:"舅父究竟在做什麼?怎麼還沒回來!"

  處理政務很簡單,但舅母讓自己教導成蟜讀書,嬴小政快撐不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