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蔡澤慶賀禮



 一條條消息快馬加鞭傳入咸陽城,一道道詔令快馬加鞭從咸陽城送出,就像是循環的流水。


 整個秦國都動了起來。


 而後,天下都動了起來。


 各國都有英才。除了史書中留名的,還有許多史書中記載不下的賢才們。他們都圍繞在各自的國君身邊,竭力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與過分龐大、已經有吞噬天下之勢的巨獸秦國敵對。


 范雎、白起兩位病退致仕的老人被老秦王重新召回咸陽宮。


 廉頗也去了咸陽宮。回到家中後,廉頗有空就擦拭盔甲和長劍,看上去終於下定了決心。


 白起的表情似乎很遺憾。因為他病了。


 雖然終於有了回到戰場的機會,但他的身體卻撐不住了,只能羨慕地看著飯量越來越大的廉頗,酸溜溜的眼神讓廉頗十分得用。


 當嬴小政度過八週歲的生日後,他與雪姬一起,和朱襄同住咸陽宮,陪伴著一直湯藥不斷,但就是不肯休息的老秦王。


 老秦王偶爾會把嬴小政抱在懷裡,讓嬴小政幫他宣讀詔令。


 太子柱繼位之後,子楚就會受封太子。


 嬴小政還小,他現在還不會有封號。所以老秦王用這種方式告訴群臣嬴小政將來的位置。


 時間轉眼就到了公元前255年的初夏。


 在原本歷史中,秦軍應該已經攻破洛邑,俘虜周赧王,運九鼎歸秦。


 之後秦王將降周王為封君,俘虜西周公,周朝徹底滅亡,後世史學家稱公元前255年為秦元年。


 但在這個時空,秦國雖然更加強大了,攻打東周卻失利了。


 魏國信陵君派人遊說燕國和趙國擯棄仇恨,與魏國暫時結盟,共同援救周赧王。


 之後韓國、齊國先後出兵,五國進入洛邑,在周赧王的見證下再次簽訂合縱條約,共同對抗秦。


 楚國本來也想加入,李牧突然北渡,連克楚國數座城池,兵鋒直指陳都。


 在楚王大驚失色,集結大軍阻擋李牧的時候,李牧派人告訴楚王,自己可以無條件退兵,但楚國必須按兵不動,否則楚國敢往北邊派兵,他就敢再次率領軍隊北渡江水。


 在李牧的威脅下,楚王屈辱地放棄了合縱,只能按兵不動。


 李牧回到江水以南,陳兵江邊對楚國虎視眈眈,讓楚國不敢撕毀合約。


 老秦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笑不止,難得丟開手邊文書,睡了一夜的整覺。


 將李牧所做之事傳回咸陽宮的就是子楚。


 子楚日夜兼程趕路回到咸陽。朱襄看著子楚蒼白憔悴的臉色,欲言又止,最終保持了沉默。


 在秦國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他說什麼休息什麼健康都沒用,不如多做些事,減輕老秦王和子楚的負擔。


 子楚回到咸陽後,老秦王就吩咐準備傳位典禮,無論他是否崩逝,明年正月初一都會傳位太子柱。


 在傳位典禮之前,他還有一筆賬要和楚國外戚算。


 太子柱性情敦厚,即便拍著胸脯保證不會被楚國外戚壓制,老秦王仍舊擔心。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當秦王的最後時間,幫太子柱掃滅障礙。


 雖然此事沒有波及華陽夫人和其弟弟,因為這兩人就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從未乾涉政務,但華陽夫人仍舊嚇得重病一場。


 她強撐著病體,派人向雪姬送禮表示感謝。若不是雪姬早早提醒了她,她和她的弟弟可能就危險了。


 看見華陽夫人這樣,夏姬物傷其類,也不由惶恐起來。


 她終於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應該和孃家稍稍疏遠一些,不要替韓國做事。


 連佔據秦國半壁江山的楚國外戚都在垂老的秦王手下搖搖欲墜,她和從未在秦國朝堂有過地位的韓國外戚算什麼?


 楚國外戚也很驚訝,他們完全沒想過老秦王居然這麼瘋狂。


 老秦王早就對楚國外戚不滿,但為何還要重用楚國外戚?這當然是因為秦國本土人才少。


 秦國是中原人口中的蠻夷之地,建立客卿制度,就是吸引六國人才為秦所用。


 論打仗,秦國人野蠻,可能不懼怕六國;但論治國,秦國朝堂沒有楚國外戚,就幾乎自斷一臂。


 雖然這次老秦王南下,有些楚國外戚做得確實過了,基本等於謀逆。但他們也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快被清算。


 老秦王卻這樣做了。


 當老秦王動手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為何老秦王膽敢如此瘋狂。


 因為咸陽學宮。


 老秦王建立咸陽學宮後,天下有許多賢才仰慕朱襄和荀子的名聲來咸陽求學,其中不乏已經成名的人。


 朱襄南下的時候帶走了一群優秀的學子,這些學子通過實踐,將自己所學與民生結合起來,接受了秦國人務實的風氣。這群人,補足了秦國朝堂的人才缺口。


 老秦王強撐著病體,按照當初朱襄提議、眾位大臣完善的措施,在咸陽宮召開了一次“殿試”,測試咸陽學宮中有名望、或者跟隨朱襄時有實績的學宮學子,當場為他們排名次點官職。


 近水樓臺先得月,秦國貴族當然在咸陽學宮建立的時候,就早早將自己家中得用子嗣送入學宮學習。


 所以老秦王從咸陽學宮弟子中選官,沒有威脅他們的利益。他們非常支持老秦王。


 於是一次殿試,老秦王哪怕只點了朝堂中的中低層官吏,也已經破壞了楚國外戚多年來在朝堂的經營,切斷了秦國朝堂對楚國外戚人才的依賴。


 之後,老秦王召回蔡澤,拜荀子和蔡澤為左右丞相。


 蔡澤在剛隨朱襄回咸陽時,曾經引起了眾位貴族的注意。但蔡澤在李牧和廉頗入秦之後留在了長平,在上黨高地默默積蓄力量,讓秦國朝堂漸漸忽視了他的存在。


 現在老秦王突然召回蔡澤,還拜蔡澤為相,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連忙去收集蔡澤的信息,猜測蔡澤的執政理念。


 除了蔡澤,他們對荀子成為秦國的丞相也很恐懼。


 荀子是儒家。秦國一向是以法家思想治國,儒家和法家思想幾乎背道而馳,曾經甚至還有“儒不入秦”的潛規則。


 一個大儒怎麼能成為秦國的丞相?秦王難道是老糊塗了嗎?!


 荀子也已經快六十了。他這個年齡當這個丞相,其實做不了太多事,不會改變秦國如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運行情況。但關鍵不是荀子能做什麼,而是荀子當丞相這件事本身的象徵了什麼。


 面對眾人的試探,荀子八風不動,繼續去完善他正在做的秦國敕封神靈的禮儀。


 荀子不焦躁,焦躁的就是試探他的人。


 秦國這些變化,別說秦國人不適應,六國也都很焦躁。


 他們很希望老秦王真的是老糊塗了,但蔡澤是朱襄的友人,曾經有聯合李牧抗擊匈奴的功績,還是逼李牧和廉頗入秦的主要推手,其能力不容小視;荀子聲望和才華,更是舉世聞名。


 這兩個人被任命為左右丞相,他們怎麼也說不出秦王是老糊塗了的話。


 就在他們焦躁的時候,老秦王拜廉頗為大將軍。


 趙國和燕國臉色大變。


 廉頗怎麼還沒老死?!他怎麼還能領兵?!


 連廉頗都出來了,傳說已經快病死的白起不會又像是長平之戰一樣,某一天突然亮出帥旗,說“嘿,沒想到吧,主將是我”?


 人的名樹的影,廉頗的兇名在攻打燕國後徹底打響,在燕國的兇名恐怕比白起還甚。他領兵東出函谷關,燕國軍隊士氣立刻低落。


 明明廉頗與燕國有仇,但聽到廉頗領兵的消息後,燕國人卻無法因為仇恨而讓士氣提升,反而有了怯懦退後之意。


 趙國的士氣也下降了。


 誰都知道,廉頗和李牧是被趙王“賣”給了秦國。


 特別是廉頗,攻燕後他在趙國將士心中的地位,就像是白起在秦國將士心中的地位。現在他們敬愛的、曾經帶領他們渡過多次危機的大將軍居然成了敵方主將,趙國將士連與廉頗對峙的勇氣都沒有。


 他們不是怯懦,只是不想、不願與廉頗敵對。


 那是他們的信平君,是他們趙人的信平君,是賭上了自己的名聲讓很多趙人免於餓死的信平君廉頗。他們要怎麼與廉頗敵對?!


 此次聯軍的主帥當然是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知道廉頗在秦國掛帥之後,也忍不住醉了一場。


 他很後悔,自己為什麼當初不早點來趙國救下趙王,這樣趙王應該就不會同意讓廉頗和李牧入秦了。


 但他心裡再遺憾,也只能打起精神,告訴趙人現在信平君已經是他們的敵人,是他們要戰勝的人。


 他還要誣衊這一位老將軍,說廉頗已經很老了,應該很難再領兵打仗了。秦王派廉頗來,就是打擊趙軍的士氣而已。


 廉頗已經老了,他不能打了,不要怕他!


 魏無忌用如此的方式激發了燕國人的士氣,但趙國人的士氣仍舊很低落。


 因為趙國人不是懼怕廉頗,而是敬佩廉頗。無論廉頗是否年老,是否還能上戰場,都不會改變他們對廉頗的敬仰。


 魏無忌只能苦笑。


 他只能慶幸,秦王至少還沒有喪心病狂讓朱襄領兵。否則若是聽到朱襄來戰場的消息,這群趙國人估計都無心作戰了。


 先不論廉頗是否還能打,老秦王亮出廉頗這張牌,就讓五國聯軍中最驍勇善戰的趙國士氣折損至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