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白 作品

第三一零章 京師沸騰!朱元璋引蛇出洞,孫皇后有福了!


“要召集地方兵馬,火速前來了!”

 
兵部侍郎于謙出聲說道,聲音沉穩。

 
可仔細聽的話,卻又能讓人從中讀出一些焦急來。

 
不過想想倒也能理解。

 
年輕氣盛,自以為是,偏偏又沒有什麼能力的皇帝,匆忙之間帶著那麼多的大軍出發,御駕親征。

 
身邊還跟著王振這個超級攪屎棍。

 
偏偏的皇帝,還對王振言聽計從!

 
而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又是也先這種,經歷了多年殺伐,在草原之上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又有極大權柄的人。

 
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在這種情況之下,又豈能會有一個好結果?

 
朱祁鎮這個皇帝,真不是也先對手!

 
在得知朱祁鎮要御駕親征之時,朝中但凡有些見識的人。

 
都不看好他的這場親征。

 
真以為那瓦剌也先,會如同大明內部的這些人,因為他是皇帝就讓著他?

 
後面又有消息,接連不斷的傳了回來。

 
得知朱祁鎮,王振等人帶兵親征的途中,都做出了什麼事兒來之後。

 
于謙等人就變得更加焦急上火。

 
哪有這般拿軍國大事當兒戲的?

 
現在,于謙他們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朱祁鎮,王振帶兵從大同那邊撤回。

 
一路之上被也先圍追堵截。

 
可偏偏又沒有從紫荊關入關,繞向了更遠處的居庸關。

 
于謙此時說,調集各地兵馬,火速到北平這邊,就是因為得知了這一消息。

 
按照于謙之前所想。

 
有張輔等人隨軍而行,就算是皇帝,王振再胡鬧,也不會敗得太慘。

 
那至少也是能留下不少兵力。

 
皇帝等眾多人,也能夠安然歸來,有驚無險。

 
可是現在,在聽到了這一消息之後,于謙是真的坐不住了。

 
不得不將事情,往最壞的地方去想。

 
“廷益,冷靜!”

 
有人順手拉住了于謙的胳膊,出聲說道。

 
這人名叫王文。

 
此時為都察院右都御史。

 
“令地方兵馬,火速馳援京師之事,不能輕易提出。

 
一旦提出,必然會遭受攻訐。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宦官毛貴,王長隨這些王振的黨羽,必然會趁機興風作浪。

 
對廷益進行攻擊。

 
廷益很有可能做不成事兒,又受到牽連。

 
這等重要時刻,廷益你可要行事慎重,保存有用之身。

 
萬萬不能因小而失大!”

 
王文對於謙出聲說道。

 
言語之中帶著關切和誠懇。

 
于謙聞言搖頭:“這些宵小之輩,就算對我攻訐又能如何?

 
千之,現在就已經到了你所說的重要時刻了。

 
不能再拖了!

 
必須要有所反應了!

 
我等在此之前,便是有這方面的擔憂。

 
所以一直未提調集地方兵馬入京之事。

 
現在情況已經變得緊急。

 
一個弄不好,大明江山社稷就將危在旦夕!

 
此時怎麼還能再想著留取有用之身,以待將來?

 
此時若是再不挺身而出,做出一些準備,那便也沒了將來!”

 
“廷益,慎重!”

 
王文望著他面色嚴肅的說道。

 
“我知你心情,可越是這個時候,越是需要慎重。

 
前方最終消息並未傳來。

 
伱此時提出這等請求來,無異於直接宣告了陛下必然大敗,局面糜爛。

 
很多人,都對此有忌諱!

 
也有很多人虎視眈眈,想要趁此機會來找事兒。

 
廷益你此時一旦如此做,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那些人會像聞到了血的蒼蠅一樣,蜂擁而起。

 
不可不察!”

 
聽了王文的話,于謙緩緩的搖了搖頭,神色很是堅毅。

 
“那又如何?

 
該做事的時候,總要有人站出來去做事兒。

 
不能因為怕這怕那,就畏縮不前,左顧右盼。

 
若是平常,還可以多多思索,多看看局勢。

 
從容衡量利弊得失,從中儘可能的找出一個折中之法。

 
儘可能做到兩全其美,多方兼顧。

 
可事情得分輕重緩急。

 
此時,雖然沒有確切的消息傳來,你我並不知到底都發生何事。

 
可憑心而論,依照你我真實的看法,陛下他們能落一個好嗎?

 
落不了!

 
一場大敗,在所難免!

 
最好的情況,便是陛下,還有一部分人能夠安然歸來。

 
可那些陛下所帶領的兵馬,也必然會損失慘重。

 
那些,都是我大明的精銳。

 
瓦剌也先這些年,實力越來越強,對大明也越來越不公平。

 
陛下若是大敗,也先那邊必然會乘勢入關。

 
京師可就在這裡!

 
一旦破關,用不了多長時間,北平就會被重兵包圍!

 
這還是最好的情況。

 
倘若……陛下等有所閃失,那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嚴重。

 
就目前來看,別管陛下這一次……能不能回來,情況都勢必變得極其艱難!

 
一場兇險大戰在所難免。

 
事關大明生死存亡!

 
一個弄不好,大明便要在你我還在之時,遭受浩劫!

 
無數百姓將遭罪,生靈塗炭!

 
太祖高皇帝等人,起於毫末,奮起反擊,花費了多少年,又死了多少人,才將北元韃子給驅逐出我華夏!

 
將丟失了兩百多年的北方廣大土地,重新收回。

 
奪回了丟失了三百多年的幽雲十六州!

 
這才多少年?

 
莫非我等便眼睜睜的看著,這等屈辱之事再次發生?

 
看著神州陸沉?

 
我等卻因為一些蠅營狗苟,擔心自己安危,擔心自己利益受損,就在這裡不去做最應該做的事?

 
不去儘可能的來做一些準備,避免這等事情發生?

 
不去想辦法,避免太祖高皇帝等人,辛苦恢復的漢人河山,免遭塗炭?!

 
衣冠南渡,漢室南遷!

 
金人南下,宋室南遷……

 
說不清的屈辱史,流不完的漢人兒女淚!

 
這等事兒,我不願意看到其發生!

 
也忍受不了這種事發生!

 
更不會因為擔心馬順,毛貴這些宵小,就對我攻訐,就放棄最為正確的選擇。

 
我于謙若只是一介平民百姓,一介白丁,在這等家國大事上,自然不會多言。

 
最多也只是在山河破碎,異族南下之時。

 
想辦法拉些人,儘自己的能力去保河山。

 
殺狗賊!

 
可我于謙並不是一介白丁!

 
十年寒窗苦讀,高中進士。

 
多方歷練,高居廟堂之上,現為兵部侍郎。

 
居廟堂之高,就應該去考慮家國大事,考慮江山社稷!

 
考慮大明眾多百姓!

 
該我出頭的時候,就必須要出頭!

 
不求多少名利,只要能對得起這大明江山,不讓山河破碎,不讓胡馬在這片大地上馳騁,耀武揚威就夠了!”

 
于謙的這一番話,把王文說的是免露羞愧之色。

 
又著急,又難受,又有一些情緒激昂。

 
心情十分複雜。

 
“廷益,你知道我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

 
于謙點頭道:“千之,我也知道你說的不是那個意思。

 
你也不是那樣的人!

 
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也是在為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