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許情董熹 作品

第346章 三條路

  合拍片時代過去,就是分賬片的時代,港片和好萊塢電影一樣,採用的是分賬發行。

  這直接成就了程龍的神話,1995年春節,《紅番區》幾乎同步在香港和大陸上映,帶動了內地最早的春節檔熱潮,最終以9500萬票房收官。

  這個票房紀錄直到去年,才被董熹接二連三的打破。

  不過因為進口分賬片的份額有限,還要被好萊塢電影占據大部分的份額,所以港片幾乎失去了內地的市場。

  一年只有寥寥幾部電影能夠在內地上映。

  還剩下最後一種方式,那就是買斷。

  中影每年會以進口片的名義,從港臺進口部分電影發行拷貝。

  這種方式沒有什麼可討論的,進口什麼電影,發行多少拷貝根本不受市場調控,很多在港臺大熱的電影中影根本不會引進,引進電影中不少還是下映兩三年的。

  關於這種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灣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電影在臺只上映3天就下畫,被引入內地之後卻引發觀影浪潮,甚至打破了當時大陸的發行收入記錄。

  據說在那個平均票價1~3元的年代,豪取6億票房……https:/

  而製片方也就賺了個版權費。

  所以吳思元等人瘋狂的想要藉著CepA協議的商議,為港片爭取等同國產片的待遇,甚至不惜“討好”董熹。

  說到底為的就是一個“利”字。

  董熹在這方面還是保持著一貫的清醒,他明白自己的底線和紅線在什麼地方。

  《大人物》想要在內地上映,肯定是想走合拍片的路線,但完全不符合政策。

  但憑藉此時董熹的關係,讓廣電衙門走走後門,特批一次也是有可能的。

  但沒必要,董熹才不想為這種事耗費關係,在他心中《大人物》的重要程度很低,甚至還不如這檔電視選秀。

  只能算他個人的事情,跟公司的整體規劃關係不大,所以面對港方的請求,董熹只能裝傻充愣。

  “合拍片不符合規定啊,只能走進口分賬片的方式了,等我打個電話。”

  董熹壓根兒就不給港方討價還價的資格,掏出手機直接撥通韓三坪的電話。

  “三爺,是我董熹啊~”

  看著董熹大咧咧的樣子,港方的幾人對視一眼,有些錯愕。

  要知道中影的韓三坪他們可不陌生,做為掌控著進口片名額的實權派,對想要打入內地市場的港資來說,是絕對要拉攏的對象。

  但對方出名的鐵腕,完全不給某些人走歪門邪道的機會,永遠一副公事公辦的模樣。